本地作家海凡(另一个笔名:辛羽)的长篇小说《雨林的背影》(有人出版社)设计了众多马来亚共产党男女游击队成员,将他们设置在1989年《合艾和平协议》签署前后,武装斗争宣告失败,面对理想幻灭的人生十字路口。
海凡曾于1976年离开新加坡到北马加入马共游击队,和平协议签署后,他先在泰南和平村生活,1992年获新加坡政府接纳,重返故乡开启新生。海凡是少数能以过来人身份书写游击队故事的作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马共书写富于细节,以文学的语汇勾勒人与时代的复杂性,对所谓革命也有所检讨,尤其反映在小说人物发现马共内部肃反运动里人性残酷之际。
从女性视角出发
《雨林的背影》人物众多,小说家通过几条感情线让读者看见有血有肉的部队小人物心灵。海凡也尝试从女性视角出发,描述她们如何在森林里面对爱情、性爱、婚姻、生育、与骨肉分离。小说写主人翁之一海翎谈到流亡印度尼西亚时部队的安排:“因为组织考虑到转移的男干部中有多位单身。流亡可能会长期因此做了特别安排,希望能撮合多几对革命夫妻”……理想青年投入集体革命,就连情爱也不由自主,是否也意味着女性的身体,不过是革命的容器,用来寄放部队中男性过于孤寂的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