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见山书店:有心见山 自然能看见山

字体大小:

我在香港住过一段时日,有几条街道,是我每次去香港一定会想报到,比如上环的太平山街。我通常会搭地铁到上环,往上山的方向随便走,短短曲折局促的街道里,连街树也是石墙树,由墙边长出一树的绿荫,只要给它小小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阳光,一切就能茂密。因为路斜且窄,车自然也不想开进来,适宜步行。走约十几分钟,如果不迷路的话,太平山街就到了,整个街区布满咖啡馆、文青店、小餐厅,地道的茶餐厅和士多,还有一家书店,名为见山。

上环的太平山街,连街树也是石墙树。
太平山街街区布满咖啡馆、文青店、小餐厅、茶餐厅。

我有追踪见山的IG,知道它常常办一些推广阅读的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音乐会和电影放映什么的。人不用很多,但身边都有饮料什么的,或坐或站,气氛轻松随意。这家书店,其实更像是客厅,聚拢了人,彼此取暖。如果时时刻刻只想卖书,人和书店的关系,就止于人和商品的关系,像是过去香港颇多的二楼书店,以打折吸引书客,现在人们去书店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交易。单纯为了交易,上网即可。

实体书店,就是空间,我们由人和空间的互动来理解它,也能以空间的角度来阅读它。香港缺乏空间,因此更懂得利用和创造空间,其空间通常被拆解得七零八乱,但就算再小,若是遇见有心人,发挥创意且费心思经营,也就各有各精彩。见山位于太平山街一角,半家店铺更是面临后巷,这让它更静谧,但也更符合见山的气质,有心见山的人,自然能看见山。

原本想约老板Sharon聊下,可惜她刚好不在香港,读各媒体采访,知道她原本从事金融业,她经营书店,也花时间打造社区,让书店在社区内发挥影响力。书店带来人流,也同时是经常给人惊喜的街坊。惊喜,是世界上难以规划的事物。书店外,摆了各式椅子,想你坐下翻书,在城市街头看书,看书的人就成了风景。这户外空间就经常用来办活动。

书店大方地为阅读创造了各种空间。
在不同店长的主持下,书店有了不同的气息和声音。

一日店长制 有学者、作家

我是在附近的郁键快餐吃了咖喱猪扒炒饭,去Indigo Coffee喝了咖啡,逛了周边个性小店,再走进书店。因为是工作日,零零星星有些客人。书店内,挤满了书,狭窄得似乎容不下多一个客人,但被书“四面楚歌”不会令人心慌。见山书店实行一日店长制,目前有七八个店长轮流看店,据说其中不少还是学者、作家等。在不同店长的主持下,书店有了不同的气息和声音,摆什么书或播背景音乐由当日值班的店长话事。或许就因为小,所以书客更容易和店长聊天,促进交流、分享和碰撞。买(对)书的门槛比一般的零售业高,因此更需要有意思的店长来指引。

在那么小的空间里,竟然还有二楼。这里书少些,有更舒服的椅子,窗更大,也就收获了更多阳光,书架上的书被不少人翻阅过,因此变得更有吸引力。这也是免费让客人读书的空间,书店大方地为阅读创造了各种空间。先有阅读,才有购买,甚至不购买也无所谓,能让人读书就是一件好事,书店外甚至有旧书让书友免费索取。

书店以港台艺文类的书居多,入口显眼处摆了不少香港主题的书籍。

书店只是舞台,书才是登场的明星。书店内以港台艺文类的书居多,入口显眼处摆了不少香港主题的书籍,由街道、老店、公屋到霓虹招牌,人们用文字深深地扎在自己喜爱的土地里。香港,是目前香港出版流行的主题。人们迫切想要说自己的故事,人们也迫切想要保留这些文字,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因此连结起来,因为有这些读者,这些故事也得以出版。

临走前,我带走了一本《时候》,作者是陈耀成,李欧梵写的序,形容他是身兼多个身份的奇才。我先前从未听过这作者,但在见山,我见到了。

见山书店
地址:香港上环太平山街6号C铺
https://www.instagram.com/mountzerobooks/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