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狮城难得一见的中文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先辈的歌》,9月28日晚在滨海艺术中心举行。

本地男中音吴翰卫开场以《桃花店杏花村》和《追寻》暖身。再为听众演唱了一首重头戏《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著名歌曲近年来常由不少歌唱家以较慢且具浪漫风格演唱,不过回首1936年作曲家赵元任本人所唱版本,以及著名前辈歌唱家斯义桂的版本,这首歌是相当古典,速度最多也不过好似闲庭信步。吴的演唱风格相当纯正,字音清晰,不以浪漫情怀哗众取宠,赞!此后的《戏子》,吴也有出色表现,刻画出戏子不为众人所知的内心世界。

台湾女高音郑思筠以《爱情树》登场,此曲旋律和伴奏织体类似音乐剧风格。只见她小心温柔地控制每个音符的转折,只在乐曲的结尾高点才亮出歌词中“唯有深情能够穿透云雾”金属般的震撼力。《山中》速度似乎快了一些,不过我倒觉得别有风味,少了一分山中的宁静,多了一分内心的骚动!

吴翰卫两首《月之故乡》《满江红》与郑思筠两首《玫瑰三愿》《一颗开花的树》这两档节目,可说是整场音乐会中表现最完美。吴的《月》异常轻柔,吐字清晰,令人相当意外这是男中音的声音;而《满》一曲壮怀激烈,内在节奏感和戏剧性都把握得很恰当,令我想起了演绎这首歌的典范人物大马著名歌唱家陈容。郑的《玫》曲,词曲结合和运气行音极佳,看得出这是她打磨了多年的宝剑,“我愿那红颜常好勿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极尽一往情深的缠绵;《一》曲里,浪漫的美感,淡淡的哀伤,歌者做了很好的诠释,并在曲末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却在出人意料的短小钢琴间奏后,重重提起,轻轻放下。

也许是太早丢出重磅炸弹了,吴翰卫接下来的《越人歌》和《滚滚长江东逝水》,略显平淡。《滚》曲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但作为音乐会的独唱曲,感觉稍短而无充分发挥的空间。

下半场《红楼梦》里的《红豆曲》和《聪明累》,吴翰卫努力尝试民歌通俗润腔唱法,不过《红楼梦》多适合女声演唱,即使是以宝玉的口吻,也够难为吴翰卫了。

唱闽台歌谣更精彩

下半场吴翰卫演唱较精彩的是《我侬词》和《望乡词》。《我》曲结合了西洋和声和中国五声调式,兼融了悲情和愉悦在不长的篇幅里,可说难度不小,特别在情绪的转换之中,他很好地掌握了乐曲的起承转合,隐约中,有着本地著名前辈歌唱家田鸣恩的影子;《望》曲歌词的篇幅也不长,但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长段的衬词和钢琴间奏,并多次变化重复了最后那句“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的词句,让一首短小的诗词令人荡气回肠,高手!

下半场郑思筠演唱较精彩的是《花树下》和《永远的故乡》,《花》中,郑有意识地用了些“微分游移”装饰音,听似不准却又台语风味浓郁;《永》曲的音调、和声和伴奏充满拉赫曼尼诺夫的风格,郑出色而细腻地演绎了此曲,不论是在和声的明暗对比还是在音乐起伏的布局方面。

吴翰卫的两首方言歌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粤)和《杯底毋通饲金鱼》(闽)都很有民间方言歌曲特点,《问》曲咬字精准;而《杯》曲幽默风趣,感觉吴唱起闽台歌谣,比演唱中国民歌更精彩。吴唱的两首古诗词《虞美人、听雨》和《清明》也很具古意,可惜两曲稍嫌短小,难以尽兴。吴在最后重头戏《杨白劳》里,采取了尊重原作的态度,甚至在“喜儿喜儿你睡着了”处,用了沙哑的音色来表达杨白老内心极度的苦楚,最后的结束照样悲壮感人!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音乐会,除了男女歌唱家表现杰出外,钢琴伴奏也非常称职,尤其值得赞扬的是中英文字幕清晰优雅,留给观众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