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离开时都带着香港身份证离开,香港希望他们回流!离散的人,每一年都会回港探望父母亲戚,会回来扫墓,会回来饮茶吃点心,把酒楼茶楼、坟墓、街道走一回。虽然不知明日如何,但不借明天的阳光,只是每天每刻度过,就欣喜安慰。
一、香港土地已经负荷太重
快进入秋分,太平洋的气旋反而多了,诡异的天空尽是云。10号风球改了一次回香港机票,就有点担心,没想到要回港当天听到黑雨来袭,再推迟了两天,家人从香港传来恐怖的地铁成河影片,我心急一定要回港看看这受伤的土地。
到了第四机场登机,原本12点55分的班机,延到2点35分起飞,飞机在空中一直不能提供热饮,我心里开始不安。看了一套《日本沉没2020》电影,故事有关大地震后,日本满目疮痍,一家人为求生存,在将沉没的岛上长途跋涉,面临求生的种种困难和考验。望出机外,层云密布,看不到机翼底下的陆地,也看不到南中国海。挨近黄昏,终于看见海洋,看到了香港大榄千岛湖,然后发现了千岛湖的水是土黄色。暴雨的泥流,停歇于此。
第二天早上去沙田城门河观望,从河岸水位下降的位置,清楚见到淹水的痕迹,一路走向大围,见到河岸多处石壁崩落,河底淤泥中大片大片的石块。水患时洪水澎湃,有座电缆桥几乎被湍急河水盖过。这是我十分熟悉的河,一向傍晚我到城门河完成一万步,走的方向是马鞍山方向,如今往相反方向走到大围,才发现不远山边的大厦,土基山泥因被大水冲走,土层剥落。远处城门河桥基依然坚固,但桥底积满土块沙泥,如今需要多少时间收拾。
记得上回台风“山竹”袭港,山林一片受创,树木倒下或折断得厉害,好多座山都不能爬上去,要等移走断木,修复山径,半载后才给行山远足。记得我们几位走山者,只好改为沿海步行,在浅水湾和深水湾,树木一路倒下,特别小心,而沙滩淘出的贝壳碎特别多,可见海贝也遭了殃。奇怪当时不怎么难过,只感叹大自然的威力。这次“海葵”10号台风没有“山竹”厉害,反而是台风后的黑色暴雨,才是惊人的破坏。大家心情都不好,发现人在市区马路,被冲走而无法坐起来,水如激流般,夺走两条人命,其时在电视还见他们在海中漂浮,但是消防队捞起送院却不治,我们问怎么就活不了呢?
另一报道:“红山半岛的豪宅建在山边,连日暴雨严重水浸,造成20米乘20米的斜坡泥流,靠近山坡的三间临海独立式房屋,山泥流走,地下室和游泳池下陷。”这些超过30年的建筑,面积有三千尺,地面上是三层楼,因为有地,向下挖掘僭建,黑雨下土地承受不了,随时成了危楼,住户得自动疏散。
上世纪还是殖民地的时代,政府建高楼三四十层,屋邨旁边一定要有大沟渠,让水排出去。地铁基本有港岛线,观塘线、荃湾线;火车有东铁线,从红磡到罗湖,那时土地承受还没问题。本世纪楼宇建得更高更密,地基打得更深;地铁多了屯马线、将军澳钱、东涌线;火车如今加多东铁线、高铁线。香港没剩多少土地,当年花岗岩被炸开,开山凿石,加上建地铁建隧道,地底下真空了,泥土少了,地挖来挖去,土都松了!香港土地已经负荷太重!
我在悲天之余回顾我们自己岛国,也不断向下挖掘,虽然地铁四通八达,是否有一天当地负荷太重,也将陆沉?尤其我们好多地区还是填土的。
二、为什么不做好一点?
香港人常常问的一句话:“点解求其做?”(粤语)为什么随便做?为什么不做好一点?
加拿大智库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公布《世界经济自由度2023年度报告》:“在全球165个经济体当中,香港以8.55分排名第二,以0.01分些微之差,输给升上第一的新加坡。”香港53年以來,首次下落榜首之位。因此香港是否继续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外资前来,还须要不断努力。但从民生的角度观察,反而不是这大围的经济状况,而是小众的民生出了问题。
最近香港为了促进经济,刺激旅游业,五个周末在西环、湾仔滨海一共举办16天的夜缤纷,设置了夜市摊位,卖大排档美食、怀旧手信,汇演“香港电影夜”。刚刚开锣,我们看到夜市摊档居然没电,有人说:“怎么可以弄到夜市摊位没有电,负责的人不是要检查夜里灯火通明?”结果食物摊位无法煮熟食物,手信摊位灯不亮。摊主在16天总共要付款1万2000元港币租个摊位,表演台每场2万。没电怎么成夜市?过了两晚,电还是忽然停一两个小时。不是太难的事,为什么执行能力变差了呢?
再看另一宗意外,牵涉到人命:九龙柯士甸道地盘意外,夺去了两名工人的性命。这两名工人是进入一个6米深的地下管道,维修“园方”商场冷气冷却系统,可是到了深夜没有回家。家人联络不上他们,打去公司无人接听,到第二天凌晨才联系到主管赶回工地,发现两人还在管道内,于是向消防员求救,测出管内充满有毒的硫化氢,两人晕倒了吸入有硫化氢的沼气,太久被发现,送院证实不治。
人们问: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两名工人进入管道前,不是需要测一下密封的管道是否有沼气?还有他们工作时,外面不是要有人守着,怎么如此大意?当晚督工或主管难道没有检查维修是否完毕,工人是否安全上来?怎么第二天才发现?简直离谱,叫一般人都无法相信。完全没有做好安全措施,牺牲了两条宝贵的生命!事后政府严厉追究,警察抓负责人,新闻连锁报道,就算太迟也得亡羊补牢。
其间还有更悲凉的事,香港有人饿死!一对五十多岁的兄弟,住在秀茂坪,在9月22日被发现陈尸家中多时,二人有天生智力和精神问题,一直由母亲照顾,但母亲患病入院四个月;两兄弟没去复诊,自理能力渐渐变差,初步相信两人因没有自理能力而饿死。由于这个家庭有领取综援金(救济金),但并非登记为社工跟进的个案,所以没人跟进,而死者是有亲姐弟的,大概和死者关系疏离。所以问题出在哪里,也成了疑问,是谁的错?无法追究,是凄凉的社会个案。
以往在香港“死咗人”是件很大的事,如今这些新闻事件频频发生,许多时候成了灰色地带。人们没有以前的敏感度,没有振奋精神,不积极勤奋,大家似乎得过且过地过日子。有人说:“过去香港人讲求细心,工作快速,超强的办事能力,如今没有了,办事能力都差了。”这道出了如今香港社会的心态。很多人在职场上都说:不想做了,打算退休了!或者说:你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做了就是了,也不去深究,做多错多,反正泄气了。这是现今大部分人的心态。
三、伦敦、都柏林和香港人
英国移民的香港人,都是出生在1997之前,拥有BNO护照的,当中多数是26到50岁之间,有的储蓄了一笔钱到那里半退休,身边带着上学的孩子;有的是年轻人,告别父母到那里深造或找寻工作。所以大致上希望居住五年后,能领取英国身份证。香港年轻人移民,除了英国,有的选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选择欧洲如葡萄牙,因为葡萄牙最容易成为公民。据说申请葡萄牙要求低,不求高学历和语言能力,只需花28万欧元买个房子,就可以带配偶、子女和父母一同办理居留,居留卡是2+2+2的形式进行续签,五年后可申请入籍。
2020年疫情后出入境放宽,香港有一大批移民放弃香港公民,进入了英国,报道指:“自2021年1月底签证计划开始,英国批准了16万多宗BNO签证申请。“我堂弟家就是其中一户,可以在英国定居五年,之后成为公民。居英期间,直接享受当地居民教育和医疗福利。堂弟孩子8岁,读三年级,他们在伦敦郊区Sutton买了公寓,安顿下来。6月我到伦敦探望他们,抵步当天星期日下午两点,到Sutton教堂和他们一起聚会,那一堂的崇拜都是香港移民,有两百多位信徒济济一堂,牧师也来自香港,他们大家互相扶持,敬拜上帝。2023年6月仅仅三两年间成立了”Sutton香港人教会”,可见聚合的力量。
从伦敦我又到了爱尔兰。1980年代在英国读书,一直希望想去爱尔兰看看,认识爱尔兰是因为读了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短篇小说《都柏林人》。小说叙述20世纪初,在英国殖民的都柏林人,面对生活处境艰难,人生徘徊,歉意迷茫,生老病死将至,在这样的阴影下混沌度日,麻痹而不自觉,看不到自己的真面目。几乎和一部分香港人的处境,有点相似。
还有一个比较乐观的理由必须去走一回。我喜欢地理,高中主修了地理,认识了大地的怪异,大地霸气的存在。当时阅读课外书里面的图片是Cliffs of Moher,一刀切的大盘石,我告诉自己,将来一定要去爱尔兰亲睹这大自然奇观。想去看的除了莫赫(Moher)悬崖,北爱尔兰的铜锣海岸(Causeway Coast),还想探索布伦Burren的月球景观等。这夏天我终于满足了多年的夙愿,从都柏林去这些天涯海角。
我到了莫赫悬崖,先走上对面山,回望过去见气势庞大的悬崖,天斧神工,心中对造物者的感激。我告诉自己人为什么要胜天,就让天地胜我又如何?或求天地让我与它们共存,人啊!根本算不了什么。我是这么想的。
在都柏林日子,见了港大时代的姐妹,50岁的一对安静人和两个中学孩子。香港人多移民英国,而他们选了爱尔兰。主要的原因是爱尔兰乃欧盟国家,孩子将来到欧洲德法深造就业,不会有太大问题。她卖了香港的公寓,拿了一百多万欧罗,在都柏林买了有地的花园房子,剩下一半用来生活。孩子一个进中学,一个高中,希望将来进大学能到圣三一学院就读,因为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与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Oriel College)和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三者,互相结成姐妹学院。所以香港人移民多数为了下一代。
尽管如此,他们是否会回流?不知道,但有一点,他们离开时都带着香港身份证离开,香港希望他们回流!离散的人,每一年都会回港探望父母亲戚,会回来扫墓,会回来饮茶吃点心,把酒楼茶楼、坟墓、街道走一回。虽然不知明日如何,但不借明天的阳光,只是每天每刻度过,就欣喜安慰。
岁月流逝,今不如昔,今日他们想走出去!
(作家简介:孙爱玲,祖籍广东惠阳,南洋大学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香港教育大学讲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论著有《语用与意图——〈红楼梦〉对话研究》《论归侨作家小说》《儿童文学与读写教学》等。创作有小说、散文、儿童故事,小说多次得奖,并译为日文、英文、马来文。现任新港两地大学客座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