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诗是作曲家的缪斯,相信也不为过。
18世纪德国大诗人歌德一首《迷娘曲》,经舒伯特、舒曼、贝多芬等作曲家谱曲,“那柠檬花开的地方”从此百媚千姿,色彩纷呈,让一代代听者迷醉。
莎士比亚多少首十四行诗化成歌曲传唱,一如他诗文中写到的,让爱人在文字中得到永生,音乐也能让文字作品获得新的生命。
又或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受贝多芬《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启发创作小说《克莱采奏鸣曲》,捷克作曲家杨纳杰克读了小说有感而发,写了《第一号弦乐四重奏:克莱采奏鸣曲》,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渗透。
这样的传统与缘分仍在本地艺坛延续着。
延伸阅读
本地作曲家梁洁莹即将与乐友呈献一场“风呼呼地吹”音乐会,以器乐与绘画再现八首新华诗作。
音乐会的题目取自新加坡文化奖得主、诗人周粲的代表作《风筝》:“风呼呼地吹 / 我的纸鸢 / 摇摇拜拜的 / 飞了起来 / 一根细长的线 / 将蓝天与人 / 连在一起 / 线的这头 / 是童年 / 线的那头 / 是一颗会飞的心”。
梁洁莹受访时说,许多年前买了一本出版于1983年的二手书,《风筝》就收录在里头。“第一次读到《风筝》就觉得周粲老师写得非常有画面感,‘风呼呼地吹’这一句让我印象深刻,音乐动机 (motif) 就在耳边萦绕,于是去年写了《风呼呼地吹》二重奏版本。”
二重奏版本在2022年11月的新加坡作家节户外演出中首演,这次改为三重奏。
诗画乐结合
来临的演出,梁洁莹将与大提琴家徐君翔、小提琴家黄恂韵携手,同时邀请画家陈晓薇根据音乐作画。此外,梁洁莹、徐君翔与黄恂韵在紫色交响乐团指导的三位特需弦乐手也将参与演出。
梁洁莹对本地华文诗作感兴趣,不知不觉积累了一些作品。她曾受委托以陈志锐的诗入歌,接着在2018年接受《联合早报》与作家节创作委托,参与《当诗遇见歌》音乐会。2022年在作家节的户外演出更是来临音乐会的催化剂。
梁洁莹坦言,2022年户外的场地和音响并不理想,演出时也下了滂沱大雨,但她收到观众的积极反馈,促使她决定将演出搬入室内。
诗的音乐化往往以歌唱或朗诵表现,但这次梁洁莹希望凸显诗文。
她说:“既定的印象是诗必须得朗诵或者演唱。在没有朗诵的‘干扰’或影响下,我想让观众边听音乐,边阅读诗文。当下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要听音乐还是要看文字,都行。因为音乐而更容易了解诗文的意境,还是因为看了文字后更能了解音乐创作的动机?当中也有画家根据音乐和诗文的画作,三者(文字、音乐、绘画)如何相互影响观众的感官体验?”
配合音乐会,梁洁莹以南子的诗作《落叶》创作了三重奏新曲。其他诗作为:陈志锐《如音随行》、英培安《哀伤的儿歌》、杜红《我的笔》、周粲《星星与我》《风筝》、陈维彪《恐龙》与文恺《心愿》。
风呼呼地吹
11月13日(星期一)傍晚5时
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室
票价:30元
购票:https://artsrepublic.sg/events/2023/11/when-the-wind-blows
(演出以华语进行,提供英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