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全国钢琴与小提琴比赛刚刚尘埃落定。作为比赛惯例,赛方每届委约一位本地作曲家为选手创作参赛指定曲,今年受委约的作曲家黄飞扬(34岁)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正在本地乐坛崭露头角。

和很多人一样,黄飞扬的父母并非音乐家,他的音乐之旅是从课外兴趣班开始。三岁半时,父母送他去雅马哈音乐中心学音乐,同时也报了美术班。“但是每次从美术班出来我都会哭,很显然我跟音乐更有缘分。”黄飞扬说:“中学时我在公教中学参加管乐团,学习吹长号和次中音号。中二那年,我在滨海艺术中心的音乐图书馆看到了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的总谱,深受震撼,从此对指挥和作曲产生兴趣。”

2006年,中学毕业的黄飞扬毅然选择入读南洋艺术学院修读作曲专业,师从本地作曲家吴多才。父母并没有反对,相信他只要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就一定会找到出路。2009年获取专业文凭后,黄飞扬在军乐团服兵役,随后重返南洋艺术学院获得作曲学士学位。

2015年至2017年,黄飞扬担任新加坡交响管乐团(Singapore Wind Symphony)的驻团作曲,同时也在几所中学的管乐团担任指挥。2019年,黄飞扬获颁国家艺术理事会奖学金,赴英国修读作曲硕士。疫情期间,许多管乐团需要精简编制,总谱要改写成多乐器尽可能通用的版本,管乐团出身的黄飞扬在回国上网课的同时,也接到不少工作。

叙事角度展现都市生活

2022年9月,黄飞扬收到全国钢琴与小提琴比赛的邀约,需要为钢琴和小提琴两样乐器的高级组(21岁及以下)和艺术家级组(25岁及以下)共创作四首乐曲。“比赛曲目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五分钟以内的时长,以及适当的演奏技术难度。但作品的主题不限,可任我自由发挥。”黄飞扬说:“一开始我想从新加坡的生活中找到灵感元素,我去街上采风,甚至想过以水獭为主题创作。不过最后,我决定用更叙事的角度,从人生历程的角度,展现这样一座都市的生活。”

黄飞扬创作的四首作品各自独立,却在标题上一脉相承,分别是“Life”(生)“Death”(死)“and Everything”(万物)“in Between”(之间)。他也为每个部分分别写一个故事场景:在竹脚妇幼医院的产房前,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当青春无限时畅想人生的一切可能,以及千帆过尽,或感到人生虚空的时刻。

钢琴高级组冠军邓智丰演奏黄飞扬创作的指定曲“Life”(生)。(新加坡交响集团提供)
钢琴高级组冠军邓智丰演奏黄飞扬创作的指定曲“Life”(生)。(新加坡交响集团提供)

创作理念是要真诚、直接

“我的创作理念是要真诚、直接,与演奏者、听众连接。”黄飞扬说:“我很荣幸能够为国家比赛创作,尤其是给我一个完全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作为作曲家,我平日接到的工作大多是‘命题作文’,比如为某个主题、周年庆创作。而我得到的最大回报,就是在比赛过程中,听到这么多演奏者对我作品的诠释和理解。

“记谱法只是一种工具,音乐家虽然在看同一份乐谱,演奏出来的音乐却能表达出很不同的情感和信息。我听了每一位选手的演奏,有时也会让我耳目一新,就好像和每个人对话一样,有新的感悟。”

2023全国钢琴与小提琴比赛获奖者音乐会在YouTube上全程直播,其中演奏黄飞扬创作的指定曲,公众可以免费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