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南岸——章丘故里
来的路上朋友就告知,位于章丘明水大街的李清照纪念堂正在翻新装修,参观也许不是时候。一般都说李清照是济南人,泉城市区里的趵突泉畔有纪念她的庭院和漱玉泉。我曾到过多次。然而易安的出生地在黄河南岸,章丘的明水街道,这次特地,也是第一次寻来,无论如何,都得走一趟。
果然,偌大的庭院,除了我们就只见散布各个角落的工具、器械,地上拖曳或半空悬挂着的电线,和正在施工的工人。我们是特别情求才得以进入“工地”。
李清照纪念堂位于百脉泉清照园内。因为装修,建筑物都无法进入,只能在院子里走走。
楼台亭榭,曲径游廊,依泉架构,环水而建。1.8万平方米的仿宋庭院,面积比济南李清照纪念堂的4000米还要宽广。柳丝、波光、虹桥,感觉如置身江南水乡。最吸引人的当然是水。中午时分艳阳直射,原本碧绿的湖面,被照得澄澈,湖底摇曳翩迁的,分不清是游鱼还是水草?泉水涌冒,水波翻动,涟漪一圈圈荡开,幻化出万千精灵,追逐透过柳梢的天光。天空的倒影和浓密的柳荫,把湖水抹成湛蓝黛绿,衬得一泓碧水光焰斑斓。
我见到了百脉泉、梅花泉、墨泉,当然更不会错过漱玉泉。
“漱玉”辞典的释义是“指山泉激石,飞流溅白,晶莹如玉”。因此,在中国以“漱玉”命名的泉水不少于三四处,最有名的自然是济南和章丘这两眼。济南趵突泉边的漱玉泉泉池四方,这里的泉池如圆盘,池底鹅卵石色匀如玉。因为李清照有《漱玉集》传世,便有了文集以泉为名,还是泉以文集作称的争议。据考据,“漱玉”在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已是一个习见广用的词。再者,古代人给自己的诗词文集命名,采用与本人的生平经历相关,如籍贯、住地、居室等,是通行的方式之一。易安的诗词,寄托了对故国、对家乡、对昔日、对亲人的怀念,她的文集以老家这口泉水为名,是自然不过的事,合乎历史的文学的逻辑。
漱玉泉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幼时李清照,曾随父亲李格非来此观泉,快走到泉边,李清照不小心摔了一跤,她咧嘴正要哭,父亲忙说:“快别哭,你哭这泉水就不冒了。”李清照急忙用小手紧紧捂住嘴巴,忍住没哭出来,可是眼泪却不住地在眼睛里打滚。因为她没哭,所以这泉水就一直冒到现在。
从院子出来已过晌午,朋友订了章丘当地的特色美食:螃蟹面。这是一种风味独特的卤面,以舂烂的小河蟹,拌以鸡蛋、香椿做卤汁烹煮,再撒上一些香菜,很对我南洋人的口味。一桌四人,其余三位都是章丘当地人,他们很自然用章丘话聊起来。我边听边沉吟,螃蟹面当年易安未必有机会品尝,而这章丘家乡话,想必她也是如他们这么说的。
(回来后,当天在座的李先生有心,特地发来用章丘口音朗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恍如来自时间深处的声音。)
二.、杭州西湖清照亭
25年前我首次到西湖,岳王庙、灵隐寺、苏堤、白堤、断桥……等景点都走过。这回除了旧梦重温,更要寻觅一处:清照亭。因李清照曾在杭州西湖清波门一带居住过,为了纪念她,有关部门在柳浪闻莺公园内,水杉林的一道小溪边,建造了清照亭。2002年才开放。既然知道了这个景点,一定要先去。
西湖不小,绕湖一周近15公里。名胜古迹错落散布,清照亭到底在哪个角落?我骑共享脚踏车过来,停车问过多人,包括穿制服的公园管理人员,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西湖公园不设入门处,无需门票,是个与市民,游客共享的空间。公园里规定只能步行,或乘坐指定的游览车。因此,我先绕湖骑行,准备到接近清照园才折进去。
西湖如永葆青春的美女,清丽妩媚如昔。为了寻访女词人足迹,我从济南、章丘,高铁800余里南行,来到她晚年定居地,为找到她,我有点焦急,走过湖堤、岸柳、曲桥……白鸽盘旋的古树下,着鲜艳服装的长者,翩然起舞;水边亭榭飘出单簧管的乐音……都没能让我停下脚步。
我从湖边柳荫踅入一片蓊郁的树林,感觉正在趋近。一条小径在碧草中蜿蜒,成片的水杉直插天际,树林里阳光稀薄,一地清寂,罕见人影。我看见林木间隐匿着一个小亭子,不以为就是,越过去了。前面却再无其他建筑,我倒回头,怀着探秘的急切与忐忑,绕到亭子前。
清照亭,我终于找到你了!
亭子里坐着四五位歇脚聊天的妇女,似乎对我到来感到讶异。
亭子侧旁立着景点标识介绍:清照亭——李清照(1084年——约1151年)。宋代著名词人,齐州章丘人,号易安居士。早年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诗、画、金石之学,颇有造诣。金兵入据中原后,避乱南方,夫又病卒,境遇凄苦,孤身辗转杭州、绍兴、金华等地,曾居住在清波门一带。2002年结合南线景区建设,在此建清照亭作为纪念。
亭子小巧古朴,四根原木柱子,围着厚板长凳,中心位置立一片木质诗碑,镌刻着易安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在心里默诵,一种沉浸式的感应传遍全身。
在章丘,在济南,无论哪座李清照纪念堂,都是几千平方米的仿宋庭院,有湖,有泉,花木幽径,水榭庭轩;有各种造像、文物、书画、展板……收藏更多的是易安的上半生,是她生涯的绚烂。而到了这个诗画般的江南胜地,清照亭只剩下路过也会错过的小亭,寻寻觅觅所得,只是冷冷清清。
公元1125年至1127年,来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赵宋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万首都平民被掳走。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耻。这一页屈辱的历史,使刚过40岁的她,生涯断成两截,从此开始饱经忧患、流离孤独的下半生。
几经辗转,在宋高宗迁到临安(杭州)后,因为她同父异母的小弟李迒受皇帝赏识,她也于1132年,跟随亲人到杭州定居,直至她在1155年逝世,前后二十余年。杭州是她一生中待得最长的地方。
小小清照亭,不消几步就迈出亭外。既是“建清照亭作为纪念”,为何却建在如此偏僻的角落?亭子的小,冷寂,或许可视为易安下半辈子的缩影。若从九百余年后回望,如此小而寒伧的位置、空间,怎么也容纳不下女词人在文学史上的光芒。一代词宗,在这历史的皱褶处,既是流落,也受冷落了。
是因为地域观念吗?她来自北方,因国破家亡而困顿,流离,寄寓江南。在她成长的章丘、济南、青州,给予她的纪念是盛大的荣耀,尽管她在那里生活的时间远远比不上在杭州。
是因为她在48岁再嫁引起的争议吗?“怀璧其罪”,因为她与亡夫赵明诚曾收集大量金石古器,流亡途中三番屡次被骗,被盗。那个卑鄙小人张汝州觊觎她身上宝物,以婚姻为饵,诱使她上当后,图谋未成,暴力相加。易安不甘受辱,婚后三个月,获知张在科举作弊,告状以求得解除婚约。在那个封建年代,妇女只能被休弃而无法主动要求离异,除非丈夫被判刑。她为了自由、尊严而状告亲夫,无论结果如何,按大宋刑法她本身也将入狱。李清照当时这个行动,可谓惊世骇俗,她更因此陷入议论旋涡。因为再婚,更因为婚后诉讼离婚,她成为男性中心社会耻笑的对象。
是因为她没有赞美这座以西湖美景誉满天下的城市吗?她下半生20余年寓居杭州,并在此终老,却没有片言只语赞颂这片土地,在她传世的《漱玉集》四十余首中,没有一首描写杭州的湖山胜景。设若以她的生花妙笔,写下几阕对时局对景物的赞美词,是不是在湖边就有她显目的纪念物?而她没写,恰好反映她并没有被暖风熏醉,难得的清醒,如同岳飞一样,“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李清照》)。
这些是她的错吗?我在亭下徘徊,缅怀。几千年中华古典文学史,只出了一个如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李清照,她的特立独行以今天视角,尤其凸显追求个体自由、尊严,甚至女性主义的锋芒。在这块背负着千年封建主义枷锁,父权思想桎梏的大地,对她的冷落,是不是某种幽暗历史的投射?
走出清照亭,走出那片水杉林,湖边阳光明媚耀眼。而我的寻寻觅觅,似乎并没走出那重重阴影。
即将离开杭州当天,逛老城区的南宋御街时,我在步行街旁,偶然看见一组极富巧思的雕塑,活字印刷,模刻凸面反体字的印版,字粒就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活字印刷,在历史坐标上,可都是宋代石破天惊的光彩!它们结合一起,以一种意味深长的方式,印刻在江南烟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