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11年历史的余娱儒乐社日前在华族文化中心演出郑陈森导演的潮剧《春江月》,两晚观众踊跃。对这部包朝赞1983年写的越剧剧本《春江月》,40年来,曾被改编为川剧、闽剧、扬剧、黄梅戏,久演不衰。在广东潮剧院这部戏首演后不到两年后,余娱儒乐社便在1988年10月26日至28日,在维多利亚剧院连演三晚。这次重演,有其获得成功的多种因素。
余娱演出近三个小时八场戏的版本。描写绣花女柳明月,她的善良行为给人生历程带来巨变。她被近亲出卖,相依为命的父亲因误会吐血而死,相爱的阿牛不知去向,自己苦心孤诣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婴儿抚养成人。她的遭遇与生活里不断出现的波折,构成强烈的戏剧性。
文本为不同行当的演员提供宽广的表演空间。《春江月》讲述柳明月18年的坎坷人生,余娱选两组演员扮演不同年龄的男女主角,让各有专长的演员发挥。吴蕙伶和林秀凤分饰年轻与中年的柳明月,刘妹英和刘福山分饰年轻与中年的阿牛。11岁的任晋颢和林婵卿分饰年幼和青年刘柳宝。
林秀凤扮演的柳明月,收养的孩子在学堂受辱,心上人被俘,千里迢迢上京,阴差阳错遇到忘恩负义的二叔而被刺伤,最后养子与身为贵夫人的生母终于团圆。柳明月选择与重逢的阿牛,离开京城,开始新的生活。林秀凤在角色的规定情景中真实感受,化身为剧中人,精彩演唱,并娴熟地按照戏曲规则,以有节律的程式化身段,优美地完成人物塑造。
移植成功几个要素
《春江月》的成功,得力于余娱的演员行当整齐。花旦、小生、老生、老旦,表演水平相当。吴蕙伶的少女柳明月、林婵卿的柳宝、刘妹英和刘福山的阿牛、沈俊祥的柳父、陈爱伦的刘夫人、许楚云的二婶等,咬字清、吐字明,较好掌握潮剧字韵和发音的规律。其中林婵卿高中后遇到的柳二、与生母重逢两段,对手戏演员林仰忠和陈爱伦,双方情感饱满,展现人物内心巨大波动的情绪,把戏做足。儿童演员任晋颢,咬字、音准,都掌握得不错,很有潜力。华族戏曲剧目里,有不少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无恶不作的恶人。但《春江月》里的柳二,不同于一般戏曲舞台上的花花公子。这是一个见利忘义、六亲不认的小人。林仰忠不以夸张的外表动作表现他的恶劣,更侧重体现这个不动声色做坏事的小人内心世界之残忍无情,令人发指。
戏曲音乐“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和西洋歌剧的“专曲专用”的创作方式不同。余娱采用的剧本,潮剧声腔个性鲜明。作曲者黄光舜采用观众熟悉的曲牌或板式,增加唱腔的亲和力,把握住了潮剧气质。唱词内容与原作剧种不同,以潮乐潮剧创造的音乐形象,容易唤起潮剧音乐记忆。
不过,适当用减法能为这部戏加分。潮剧版须剪掉剧中人不必要的重述,演出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左右为宜。开场柳明月的唱段,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很多动作,虽然演员身段很到位,却显得琐碎匆忙,得不偿失。此外,几位演员的开门关门进门出门的时候,位置多次变动,破坏了观演双方相互认同的“门”的假定性,戏曲演员应当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