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耐心与悉心照料,都是栽种绿植的重要部分。即将从盆栽工作坊转变为黑箱剧场独角戏的《身后的微光》,象征着斜杠创作者詹文倩的戏剧生涯,这部作品也反映了她因年龄与阅历增长的创作转向。

本地剧场工作者和演员詹文倩,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曾获《海峡时报》“生活戏剧奖”最佳群戏奖。现于南洋艺术学院及拉萨尔艺术学院担任兼职讲师,也是实践剧场的实践艺术工作者。

即便身兼导演、演员、讲师,像在近作《四马路》和儿童戏剧《我的“汪汪”在哪儿?》中参与导演工作,詹文倩仍然不离初衷,最想当的还是演员。从中选其一,受访时她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演戏。它永远都是我的初恋。”即便是参与执导的作品,与其说导演,她也更习惯自称剧场创作者(theatre-maker)。无论如何,接下来将在4月上演的《身后的微光》(The Last Gardener)算是拎起天秤,求索左右两端平衡,因为詹文倩将兼导兼演,这部她的独角戏首秀。

詹文倩在实践剧场《四马路》中任助理导演,也参与演出,该制作入围2024年《海峡时报》“生活!戏剧奖”最佳群戏。(The Pond Photography摄)
詹文倩在实践剧场《四马路》中任助理导演,也参与演出,该制作入围2024年《海峡时报》“生活!戏剧奖”最佳群戏。(The Pond Photography摄)

《身后的微光》首创于2021年。当时实践剧场针对疫情观众人数限制,推出《数少当赢》系列节目,詹文倩就以园艺工作坊的形式,首推自编自导自演的《身后的微光》。故事灵感源自她2017年读到报道,描述在叙利亚战火弥漫的天空下,有一名男子Abu Ward坚持栽种植物,以花卉蔬果之美,对抗战争的丑恶和伤害。尽管他后来不幸在战火中身亡,他的孩子仍然承袭了理想,持续栽种。这则新闻让她深受感动,也促使她开始思考世代间的传承。

冠病疫情暴发后,不能到处走访、与他人群聚的种种限制,没有让詹文倩停滞不前,画地自限。她兴起了栽种植物的念头。“植物不只是一片叶子、一朵花和一捧土;成为园丁本人,让我开始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植物。”这些想法的累积,也催生了《身后的微光》。当时,每场工作坊仅开放两名观众参与,由詹文倩指导种植盆栽,她既是演员也是主持人,为参与者营造空间,彼此对话,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父亲的回忆是什么?家中那个角落,最为阳光普照?从中,故事线也徐徐展开。

詹文倩说:“上次的演出形式充满互动性和亲密感,而且带观众游走在虚实之间,渐渐他们会开始想,这到底是工作坊还是戏剧演出?”

参与者能选择种植绿萝或左手香等绿植,在工作坊完成后将盆栽带回家。三年过去,曾经有人与她分享,自己悉心照料盆栽至今,两盆变四盆;与此同时剧场故事也继续开花,如今将走入黑箱剧场,更让她呈献独角戏首秀。

创作关怀随阅历增长

新版《身后的微光》再次上演,这回她邀请剧场导演陈寿臣和编剧Cheyenne Alexandria Phillips一同创作,以黑箱剧场的规格重新构思演出。他们的加入不仅带来不同观点,也为她创造一种距离感,跳脱出来,用更客观的方式感受故事。

纵观这部制作的收获,詹文倩语带总结地说:“实践、过程和人(practice, process and people)。”进一步说,是活动创作的肌肉,梳理自己的创作过程,并且与他人合作。她举例说,Cheyenne是编剧,所以在她身上学到很多编剧技巧,而陈寿臣和自己一样兼导兼演,彼此有共同的语汇,互相推动完成这部作品。

詹文倩的原创作品《身后的微光》将转至黑箱剧场呈献,并成为她首部独角戏。(实践剧场提供)
詹文倩的原创作品《身后的微光》将转至黑箱剧场呈献,并成为她首部独角戏。(实践剧场提供)

在新版制作,她希望淡化政治意涵,更加聚焦在家庭关系。父亲去世后,女儿如何清理他留下的花园,以及共同回忆?以一种内省的角度,詹文倩坦言,三名创作者其实都处于世代的夹心层,开始担忧父母老去。因此,作品探讨“从哀思中复原”,可谓切身课题。

她说:“时下很多剧在讨论二三十岁的烦恼和挣扎,却很少人思考三四十岁的人生阶段。而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跨过生活的各种难关,恰恰是因为身后有家人为后盾。”

以个人经历为例,詹文倩提到婆婆离世后,她才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其实也是个儿子,丧亲之痛的脆弱,显露出他的另一种性格面向。

现在最想演坏人

人性有其复杂多面,而戏如人生,现阶段的詹文倩也渴望尝试复杂多层次的角色,无关角色比重。“演过公主、富家女、单亲妈妈、女警和女同志,现在最想演坏人!”有点语出惊人,指的其实是一开始让人觉得是坏人,渐渐剖开她内心的那种角色。

在“The Fourth Trimester”中饰演焦头烂额的新手妈妈Samantha,是詹文倩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取自詹文倩个人网站)
在“The Fourth Trimester”中饰演焦头烂额的新手妈妈Samantha,是詹文倩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取自詹文倩个人网站)

应该这样形容詹文倩的核心创作精神:潜心沉淀,过渡转变。过去她着重创作针对儿童、全家观赏的青少年剧场,《身后的微光》则是首部以自身为出发的原创作品。这也体现了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她作为戏剧工作者的艺术表现和创作转向,也跟着前进。

“独角戏是个挑战,因为独自扛起角色,在台上完成近一小时的独白,需要的耐力和专注力,和四马路的群戏很不同。但我也相信,到了这个生命阶段,我必须尝试一次,才可以继续前进,继续成长。”  

▲《身后的微光》(The Last Gardener,英语演出,附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