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上期  

2023年《开卷》每周一次共制作了53首诗的赏析音频,包含声情并茂的朗读、特殊背景声效与作品赏析。赏析者是林高、希尼尔、郑景祥和周德成四位本地诗人。他们的诗观各异,品诗方法多样化,有深入浅出,阐明繁复的意象;有视角独到,揭示诗语奇境,激发新思维;有浮想联翩,引申出更具诗意的阐释,生发更多遐思和歧义。这即是赏读现代诗的自由与乐趣。即使主编感悟有别,仍受启发。因此,有14首诗是反复聆听赏析后选定的。如:陈珮文《杂饭㗝呸》、方伟成《有生之年》、安诗一《灰西鲱》、无花《回春术》、董农政《死亡不知情》、何惠禄《捕象三记》、欧筱佩《生命的意象都像智齿在排遣忐忑》、李梅银《斑点》和梁钺《生活的边缘思考》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读者可聆听《开卷》精心制作的文学播客,同时对读诗文,感受诗带来的奇思妙趣。另外11首入选诗作也极具特色;有凝练的短诗,有缜密沉着的长诗;有的结构立体章法均衡,有的抒情与批判意识兼具,有的意象隐晦、诗意幽微;有的借他者诗题或画作创生新意,各自散发强弱不一的光谱,等待读者的凝眸。如:伍政玮《骨刺》、梁文福《小说家离开的下午》、语凡《人间慈悲——以巴危机2023》、王颖婷《以后及其他》、庄祖邦《疫后五日》、刘瑞金《他们》、傅嘉正《我在忧伤里寻找》、夏心《生态连道》和林得楠《天边》等。入选诗作都有触动人心的亮点,是以截取四首的诗句,作为景深一至四的题记。

其次,2023年有两个颇具寓意的专题系列,为小说和散文创作增添姿彩。一是4至5月间的“地球日系列”四篇小说,思索人与自然、文明、宇宙的多重关系。黄凯德《土地公离开的那天》与随庭《建筑是凝固的神谕》两篇的叙事手法尤为特出。前者诙谐幽默的叙事语言潜藏温情,“土地公”踪迹飘忽,命途叵测,引人寻思。后者把岛国现状和未来世界巧妙融合,情境如真(建筑)似幻(神谕)即是“一切真实背后的幻景,与一切幻景背后的现实”,满溢环保危机,而消逝是两篇小说对土地和生态的共同忧惧。另一专题是10至11月间的“他们在海外写作及写作在他方系列”,由一篇小说和五篇散文组成。作者无论去国久远或两地往返,生活情感融入或心理意识疏离异地原乡,书写始终是他们的心灵依归。吴耀宗的小说《萨拉班德》写死神与生官对生命的“送往迎来”,如一场场生死对决,伴着庄严而缓慢的西班牙舞曲,情节迷离,缭绕幽魅的氛围。殷宋玮的《乡音》和陈济舟的《登布西山传说》两篇散文深具追寻意涵。殷宋玮从无坐标岛屿出发,到宝岛、不列颠岛、港岛又复归宝岛,半生漫漫都在追寻学人理想。陈济舟从大陆原乡来小岛求学,又远赴美利坚大陆留学再往港岛寓居,却回小岛寻找情感渊源。两者各有迷思与坚持,然皆善于栖身书写,且文气袭人。以上五篇,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各有精确的文字调度,丰沛的人文内涵。由此可见,专题系列催生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值得持续开拓。

这次有18篇小说入选,占总入选篇数的32.7%,跟刊登总篇数百分比37.5%相差不多。散文则较少,入选10篇,百分比为18.2%和16.9%。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点,即大篇幅,全版或分上下两篇刊登。因此,其内容分量,题材深度,叙事策略,加上版面设计的视觉效果,在“滑屏跳读”的网络时代颇有反拨功能。细嚼慢咽文本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法则,读者若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对文字的敏感度和赏析力会被激活。确实,作品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成品。除上述提到的各篇,版面突出,让人阅读印象深刻的小说,还有黄匡宁《飘飘何所似》、梁海彬《镜子》、莞尔《回家》、吴伟才《分身》、丁云《蚝煎·煎熬》、海凡《遗产》和张曦娜《边城2009》。它们写实叙事、心理描写或魔幻手法皆有,亦如存在的困境,活人与鬼魂都得面对,无从幸免。如同小说人物的感叹:“走过漫漫长路,这时才领悟,人生似一场回不了头的行旅,谁又不是行人,谁又不是过客?”(《边城2009》);散文则有蔡欣《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林和人《一切发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影子:我读美国诗人Danusha Laméris》。前者是篇结构严谨,笔触细腻,情感真挚的悼文,强调师(诗)友梁三白俊逸、孤高、狷介,爱憎分明的秉性,俨如“浑浊市井里一朵洁身自爱的莲花”。后者是篇见解明晰,文辞行云流水的译介,指出丹尼莎·拉里斯的诗“是哀歌,但却通过死亡颂赞生命,没有一个字词提及她的悲伤,但每一个字词都是哀伤的同义词”。大篇幅的创作对作者来说,更是布局谋篇与文字技艺的考验,这些作者都做了精彩的表演。

此外,尚有篇幅中短,构思独特,情节生动的小说,如希尼尔《那些微光,穿越时间的迷雾》、蔡素君《双生》、陈帅《遗忘》、余宁《捡龙眼核最多的那一天》和艾禺《听到呼声》;散文如圭无人《孤星系河殇》与陈凯宇《欲果》则思路缜密,语言精炼;使其题旨内涵,无论触及生老病死、贫困苦厄、爱欲妄念或战乱灾祸,都更为深刻沉潜,发人深省,是以景深五以《孤星系河殇》的文句作为题记。

此次评述与报道合计,刊登篇数最少,仅有21篇,入选两篇。多篇是5至6月间第三届早报文学节与第一届城市阅读节的活动报道、受邀作家访谈、文学奖讯息及逝世作家报道等,实质意义的文学评论匮乏。2月间三篇在2022年“文学推手”专题系列里的相关文章;“文学推手”完结篇:陈宇昕《守城者说/护城者言——〈文艺城〉37年》是“景深外:前世今生”的一篇,让读者对《文艺城》有完整的发展史概念。另外两篇“文学推手”回响篇:伍木《培育新秀绽放文学芬芳》和《瘦削身躯支撑大文学信念——印象林迪玞》则作文章存目。12月一篇《归不来兮——读张曦娜小说〈在北角〉和〈边城2009〉》附在《边城2009》后,让读者对小说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虽说文学副刊以创作为主,要提高创作素质及扩展读者视野,刊载理论性的评论依然必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