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在学业之外也注重课外活动,这些社团是青少年探知多彩世界的窗口,也是本地艺术发展的摇篮。脱胎于1964年成立的联合校园合唱团,如今的SYC合唱团曾经频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发光,并仍不懈耕耘本地合唱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SYC合唱团艺术总监谭秀英介绍说,早年的新加坡青年合唱团由各学校合唱团挑选的尖子生组成,也是当时极少数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出国演出的本地合唱团。1972年和1974年,合唱团分别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举行的比赛中获奖,此后更陆续在澳大利亚、菲律宾、德国、瑞典等国家演出并获录制节目。
谭秀英是在1981年读大一时候加入新加坡合唱团,起先担任创团指挥林金山的助手,直到1989年接任指挥。与合唱团携手走过半个甲子的岁月,谭秀英见证了乐团的成长,以及本地合唱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在美以美女校和英华初级学院接触合唱并担任钢琴伴奏,但在那个年代,以音乐为专业是个难以想象的选择。除了小时候学钢琴,合唱与指挥方面主要靠自学。”谭秀英说自己是个乐天派,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过多规划,一切顺其自然。“起初我在国大读了一年的工程系,后来转到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修哲学和社会学,毕业后曾在电视台和政府学校工作。”
教育部合唱卓越计划
谭秀英说,早年的学校合唱团都是由本校的音乐老师负责,演唱曲目多以自娱为主。1988年教育部推出的合唱卓越计划(Choral Excellence Programme)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教育部的拨款,学校开始有能力聘请专业合唱指挥,提升校园合唱的水准,并学习更专业的合唱作品。
1995年,谭秀英从加拿大的西门菲莎大学获得艺术学(音乐)学士学位。音乐学院的专业教育让她开拓眼界,尤其被古典音乐领域的新音乐运动启发。“当时我们唱的歌大多是一些改编歌曲,或者是国外的合唱作品,本地作曲家除了梁荣平之外很少有为合唱团创作的作品。因此我希望通过委约更多作曲家创作,把我们当作一个人声的交响乐团一样,去激发合唱艺术的潜力,同时也建立属于新加坡的作品库。”
委约更多本地作曲家
合唱团最早的两首委约作品是梁荣平1988年创作的《思念》和“Nightmare”。1995年后,合唱团不断委约本地作曲家如许美端、吴多才、董叶明、苏丽玲、何仲实,以及国际著名作曲家如陈怡、松下耕、Miskinis等创作,至今已经积累超过60部作品的曲库。
2004年,新加坡青年合唱团更名为SYC Ensemble Singers,取消了“青年”的年龄限制,从此以成人合唱团的面貌亮相。合唱团也调整发展方向,从赢得比赛的目标转向塑造独特的合唱声音与文化身份。在40周年之际,合唱团委约五位本地作曲家和三位来自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作曲家创作了10部作品,以“作曲家的合唱团”的姿态,追求立足亚洲、联通世界的艺术愿景。
谭秀英说,合唱团也致力为培养下一代的音乐家提供成长空间。如今旅居法国的本地作曲家苏丽玲早年是她指挥淡马锡初级学院合唱团的成员,也曾参加过SYC合唱团。不久前,苏丽玲的作品被英国BCC交响乐团演奏,是本地音乐界的一则喜讯。谭秀英说,虽然如今SYC合唱团的人数不如从前,随着成员年龄的增长和各自工作的繁重,排练时间也有缩短,但为本地音乐事业播种育才,也是值得欣慰的成就。
如三棱镜折射作曲家光芒
6月1日,SYC合唱团将举办60周年纪念音乐会,特别选用梁荣平的《思念》,许美端的《乐》,以及苏丽玲的作品。节目也选用美国作曲家韦塔克(Eric Whitacre)根据爱尔兰诗人叶芝同名诗作创作的《被偷走的孩子》,以及格雷瑟斯(Cristian Grases)创作的《永恒之光》,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性永恒的思考。压轴曲《赞美颂》(Te Deum)则是爱沙尼亚作曲家帕特(Arvo Part)的作品,将和本地旅行者小交响乐团合作(Wayfarer Sinfonietta)。
谭秀英和丈夫,也是合唱团经理的杨思仁说:“这是我们1993年在温哥华听到的作品,当时惊为天人。这部作品仿佛在不断攀登,最终站在世界之巅。这是一首难度极高的作品,如一个三棱镜一样不断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如今我们可以登台演绎这首作品,也走过很长的一段路。我们的合唱团也正如三棱镜一样,折射作曲家的光芒。”
▲“60 Years Young”
维多利亚音乐厅
6月1日(星期六) 晚上7时30分
票价:27元、32元
购票:sistic.com/events/syc60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