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藉戏剧塑造了看待世界的方法,现也投身于青年戏剧教育,戏剧工作者韩雪梅(37岁)认为,在技艺以外,戏剧训练可以唤起我们对周遭环境的体悟,学习合作协商。

中学时期,韩雪梅曾参加中文戏剧学会,后来在大学二年级那年和朋友一起加入戏剧盒的青年支部“艺树人”,从此开启戏剧生涯。2008年到2012年,她与一众好友在“艺树人”中交流学习,也在当时戏剧盒的论坛剧场、社区表演中参与台前幕后的工作。从中,她意识到戏剧除了在舞台上演戏,等观众买票进剧场,也能以其他形式走进社区。

大学毕业后,韩雪梅曾是全职剪辑师,白天工作,晚上做戏剧。如此过了两年,她渐渐感觉两头不到岸,来到必须做出取舍的分岔路,她选择了戏剧,于是开始全心投入剧场工作至今。她的创作包括“A Young Person’s Guide to Surviving in Singapore”、“Re: Assembly”、《花》、《礼物》、《不见:失物之城》,力求让观众亲身体验跨领域艺术作品的魅力。2021年,韩雪梅荣获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青年艺术奖。

让青少年通过戏剧感受世界

韩雪梅现任戏剧盒联合艺术总监,专注于青年戏剧教育。她受访时说:“因为戏剧,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有所改变,现在也希望为新世代的年轻人开创类似的平台。”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现今的剧场制作比以前更多元开放,不受限于固定剧本,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现在的剧场,不再只是传统话剧表演,而是融汇了各种艺术媒介。她忆述:“这一路来受到各种启发,从形式看,我现在所做的,和早期执导的一些戏已经很不一样。或许也因为历练增长,脑里有些东西打通了,所学所感更能举一反三,不锁死在某种形式上。”

2023年,在戏剧盒首次推出的青年戏剧营“Camp-O”中,韩雪梅是主力军之一。这个为期五天的戏剧营,前三天带领60名学员学习演艺技巧、肢体动作和声音,最后两天是创作呈现。但戏剧营强调的是,没有艺术教育背景的学员也可以参加,戏剧表演训练仅为其一,更多是“感受的方法”。

戏剧盒青年戏剧营“Camp-O”,开放给14至20岁的青少年参加,由戏剧盒联合艺术总监许慧铃(右)及韩雪梅(中),连同资深剧场人韩雪卿共同执行。(戏剧盒提供)
戏剧盒青年戏剧营“Camp-O”,开放给14至20岁的青少年参加,由戏剧盒联合艺术总监许慧铃(右)及韩雪梅(中),连同资深剧场人韩雪卿共同执行。(戏剧盒提供)

三角框架看世界 自在时空观自在

韩雪梅说:“戏剧训练能让学员打开五感,思索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培养对周遭的敏感度和专注力。”她以双手比划出冲突的三角模式: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说这个三角形是她看世界的框架。

“在艺树人的四年也好,或是后来的戏剧工作也好,其实把这些训练应用在生活中的时候,它就不仅只是技术。”

除此之外,剧场强调团队合作,即使是一场独角戏,也不能由独自一人完成。五天的戏剧营里,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如何组织协商,共同完成任务。韩雪梅指出,Camp-O不是另一门增益课程,而是倾向于创造一个强调自在玩乐的时空,让学员思索自我的独特性,反思自己。

“就像人们常听说的,现今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密,却也越来越个人主义,能有这样的环境,尝试协商合作,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这种思考模式,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与周遭联系在一起,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不对、不公时,思索如何去改变?以戏剧作为感知自我与他者,观察和参与社会的方法,这和戏剧盒多年来专注的参与式剧场有关。2015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上呈献的《一堂课》(The Lesson)就是戏剧盒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

参与式剧场《一堂课》在2015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亮相后,也改编为校园版,邀莘莘学子一同思辨土地和民主议题。(戏剧盒提供)
参与式剧场《一堂课》在2015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亮相后,也改编为校园版,邀莘莘学子一同思辨土地和民主议题。(戏剧盒提供)

校园里的“一堂课” 促进社会议题讨论

2015年原版《一堂课》由郭庆亮和李邪创作,剧情是关于邻里社区即将兴建地铁站,但由于土地有限,必须拆除现有设施,让路地铁发展。相较于观赏传统戏剧演出,观众在此更具主导权,可在剧中扮演决策者、房地产经纪等角色,展开讨论后,最终由观众投票决定结果。

戏剧盒随后对《一堂课》进行改编,并前往台湾和荷兰鹿特丹演出。该剧也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作为青少年戏剧节目在本地中学和初级学院上演,现存社区和校园两个版本。韩雪梅说,社区更加开放多元,参与的群众背景各异,但来到学校试行时,剧团发现一些参与者论点,照搬社会学课本。改版增加了扮演协调者的演员,负责提出一些被忽略的论点,促进讨论。

校园版《一堂课》自2019年走进滨海艺术中心剧场后,2024年7月将再度上演,由韩雪梅执导。第二届Camp-O也将开放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