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鼻子的士兵,移植舌头的外地人,意图越狱的黑客;充耳不闻的女子,不见身躯的父亲,蓝眼珠的新生儿……这些身在荒诞故事中的人物,在漂流中哼唱属于他们的歌。

实践剧场全新制作《一切世界海》从六根的概念出发,被迫漂泊的灵魂贯穿了整部作品,在压迫、愤怒、挣扎的荒原中,找寻自我的锚位,激起形态各异但层层闪亮的浪潮。集结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南京和美国的专业剧场创作者,他们透过相似却存在差异的文化语言,共织一道跨域戏剧景观。

《一切世界海》由滨海艺术中心和实践剧场联合呈献,集结五湖四海的演员,共同打造一场跨地区、文化和领域的戏剧盛宴。除了本地资深剧场演员韩乾畴、实践艺术工作者洪小婷及吴敏宝,《一切世界海》的演员阵容涵盖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员赵于涛、香港话剧团驻团演员张焱及陈卉蕾、台湾身声剧场艺术总监张伟來,以及跨足台湾影视剧场的自由身演员李明哲。

导演郭践红指出,在《一切世界海》的制作团队中,虽然大家以华语为共通语言,实际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交流和碰撞值得期待。

《一切世界海》以关于六根的荒诞故事,探寻个人与集体身份认同,图为台湾剧场演员李明哲。(实践剧场提供)
《一切世界海》以关于六根的荒诞故事,探寻个人与集体身份认同,图为台湾剧场演员李明哲。(实践剧场提供)

2016年,实践剧场受滨海艺术中心委约,创作华语剧作《六根不宁》,并在2018年的华艺节上首演。六年过去,全球疫情、持续加剧的气候危机、战争和地域冲突等令人不安的动荡因素只增不减,迫使导演郭践红重新审视这部作品。

“作为一名新加坡人,一个移民的第二代,我对迁徙、漂流一直有深切感受。近年来的各种人为灾难,迫使人们不得不离乡背景、流离失所——这样大规模的错位,正是我们这个世代被迫面对的重大危机。”

郭践红形容,演完《六根不宁》的意犹未尽,就像备好的米还没煮成饭,就把锅子洗了。从《六根不宁》到《一切世界海》,留下来的“高汤块”是六根的概念,由《一切世界海》编剧刘晓义写成全新的故事,挖掘个体与集体身份的复杂关系。

素材往往源自新闻

刘晓义与负责资料研究的吴敏宝,收集大量充满神话性质的真实事件,这些素材往往源自新闻。以眼、耳、舌、鼻、身和意为创作框架,他说,“移植器官”的意象是故事的核心切入点之一,用于讨论普世的身份认同问题,思索身上的器官如何影响自我认同,以及所属群体的关系。

意识到最荒诞莫过于现实,两人将各种荒诞的、魔幻的故事,和身体器官有关的故事,“移植”到剧本里,用以讨论身份认同或身份错位的问题。

刘晓义说:“也许这个创作团队以华人为主,也许华人的故事是我们更为熟知和关心的,但我们也觉得这课题放诸四海皆准。”

吴敏宝是《一切世界海》的演员,也负责资料研究。(实践剧场提供)
吴敏宝是《一切世界海》的演员,也负责资料研究。(实践剧场提供)

叙事手法虚实交错

因为交通事故而重拾母语的女儿,意外得知父亲秘密的儿子,面对新生儿慌了手脚的父母,移民新加坡却不谙英语的外国人,被通缉的政治犯,滞留在边境的战俘……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寻找着什么,同时与他人的轨迹相交错,形成复杂的命运共同体。《一切世界海》的剧本巧妙地编织了一张看不见的网,连接角色的过去与未来、恐惧与希望。

滨海艺术中心高级节目监制李国铭提到,自2018年华艺节的《六根不宁》到《一切世界海》,这六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论是自愿或被迫,全球性动荡和迁移的影响都已深入人心。“由国际化团队精心打造的《一切世界海》,将成为一场思想盛宴。透过引人入胜的舞台表现鼓励观众带着问题走出剧场,激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郭践红说,《一切世界海》的故事兼具张力和趣味,也涉及不同地域的剧场工作者,当中除了赵于涛,其他海外演员都是新的合作对象,是一次难得的艺术碰撞和对话。“将一些地域性较强烈的故事,交由‘他者’演绎,也希望打破常理和习惯,为故事注入一些新的冲击。”

设计团队更多话语权

郭践红强调,剧作的创作过程是多轨并行,通常被视为辅助演员和导演的设计团队,这次拥有更多话语权。参与建构《一切世界海》的戏剧景观的团队,包含布景设计陈似凤、服装设计陈书林(Max Tan)、灯光及多媒体设计白静怡、作曲及编曲沈邵聪、声音设计郭宁如、形体指导郭劲红、发型设计林忠华、彩妆设计黄洲弥及道具设计曾梨莉等人。他们以各自的专业技能和创意视角为作品注入丰富的艺术维度,共同构成一部在视觉、听觉及情感上都极具冲击力和表现力的跨领域作品。


《一切世界海》

  • 日期:8月1日至4日

  • 时间:下午2时30分(星期六、日)/晚上8时(星期四至六)

  • 地点:滨海艺术中心新电信水滨剧院

  • 票价:48元起

  • 购票:https://bit.ly/2024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