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笔者出席了新加坡华乐团“融汇”新乐季开幕音乐会。恰逢2025年我国将庆祝建国60周年,“融汇”这一主题能够展现多元文化互动,创造和谐的精神,也应景不断在探索与讨论“融合”的现代华乐交响新趋势。
融汇是古文明与现在的碰撞。《印象国乐·大曲》伊始,弦乐就像敦煌沙海中的风声,悠远的管子引领观众走进千年敦煌文明。相比其他西域题材作品,在《大曲》中,原本西域感最浓的弹拨乐却在中低音区游走, 并且配器上没有使用西域特色的打击乐器,而选用了中国鼓,扎实浑厚的音效更显古国文明的恢宏大气。新加坡华乐团的弦乐声部在融合、整齐与准确方面保持着一贯优势。这跟姜莹在作品中追求音色“融合”的概念不谋而合。
融汇是江河汇入大海的奔腾。交响诗《流水操》是华乐先驱彭修文于1979年创作的。作品使用了古琴曲《流水》中的旋律素材,主题在各声部之间来回穿插,呈现出奔流的场景。各声部就像调色盘,作者灵活运用不同色彩,调配出绚丽多姿的音响效果。特别是古筝、琵琶、三弦、阮和大提琴的组合,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古琴的音色。整体演奏细腻而沉稳,虽然少了些许“大江大河”的雄浑气概,但也扣响了“和谐”的主题。
融汇是不同艺术形式的交织。本场的高潮当属本地杰出青年作曲家王辰威于17岁时完成的获奖作品《姐妹岛》。本次特别邀请文化奖得主奥斯曼编舞,在演奏中加入马来舞蹈,整体呈现更加新颖。作曲家没有简单地拼贴马来民歌,而是系统地了解马来音乐的音阶与节奏,又融合了马来音乐的装饰音手法,同时在配器上发挥了华族乐器的特点。本土的音乐语汇与故事背景,让演奏自带松弛感和亲和力,无论是指挥还是各个独奏片段,都游刃有余,高潮更是让人热泪盈眶。马来舞缓缓从台下跃然台上,紧贴音乐的表演充满张力,让观众身临其境,久久不能自拔。
融汇是传统乐器和新技法的结合。本地首演的扬琴协奏曲《楼兰女》让人惊喜连连。作曲家借鉴了伊朗桑图尔琴的演奏手法,采用了单手快速震动击弦,还原了阿拉伯音乐的节奏型。扬琴演奏家瞿建青,娴熟地在正竹和反竹间来回切换,时而放下一边的琴竹,用手指弹奏、按揉,仿佛在演奏古筝;时而琴竹与手指快速交替地击弦与消音,产生出弹布尔的音色,手法和表现力之丰富让人啧啧称奇。
融汇也是东西方的对话。《丝竹的交响》是苏州民族乐团2018年的委约作品,也是该作品的新加坡首演。对比前面几首或激情澎湃,或异域风情的曲目,压轴更为抒情甜美。但同样的旋律各声部不断重复齐奏,加花变奏也比较雷同,少了江南丝竹绵绵不绝,变化多端的特点。
交响化的丝竹,既没有了即兴的灵动,高潮又很难达到气势恢弘,略显尴尬。探索丝竹交响化的道路的确道阻且长。不过,SCO的演奏依然可圈可点,作为丝竹的代表乐器,曲笛、二胡、琵琶、三弦的独奏都让人眼前一亮,增添了不少丝竹的韵味。第二乐章更采用了人声哼鸣,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安可时,指挥邀请观众参与哼唱,台上台下融汇在一起,在温馨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本场音乐会。
(作者是本地音乐学院研究生、华乐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