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书斋将举办国庆主题讲座,邀本地文史工作者郑文辉、林恩和分享“我和新加坡的成长故事”。
郑文辉曾在报业工作40年,生涯初期为《虎报》《马来亚通报》效力,1964年出任《民报》总编辑;1967年《新明日报》创刊时,被金庸聘为新闻编辑,2001年退休时为该报副总编辑。郑文辉多年来关注新加坡报业史,陆续出版《新加坡华文报业史(1881-1972)》《笑傲报林》与新书《报林外史——新加坡的小报》。
届时,郑文辉将以“从新加坡小报的演变看早期新加坡社会”为题分享。
相对于当前只有《联合早报》与《新明日报》的华文纸媒格局,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新加坡曾经华文大小报纸林立。郑文辉认为“大报是巨流,小报却是涓涓细流。然而,细流汇入巨流可以成为大河。”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报章,代表了某种社会状态,拼凑早期市民生活的样貌。
林恩和的讲题则是“从武吉班让椰山尾村看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征”。
椰山尾是现在武吉班让组屋区的前身,已故本地企业家沈望傅就出生并成长于椰山尾。本地作家黄今英也曾著《梦回椰山尾》追忆村镇变迁。
林恩和是本地长河书局创办人,长期从事图书出版和销售业务,业余醉心新加坡语言和历史写作,著有《我城我语:新加坡地文志》《我城故事:重访新加坡历史》等。他也是《怡和世纪》副主编兼专栏作者。
▲我和新加坡的成长故事
主讲:郑文辉、林恩和
8月17日(星期六)下午2时至4时
友谊书斋(#02-15,百胜楼)
报名:mahayuyi-240817.eventbrite.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