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唐、两宋等历代移民传入福建的中原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泉州南音,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民族乐种之一。而在时间轴的另一端,脱胎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实验性电子音乐,则颠覆传统音乐结构语汇,打破噪音与音乐的界限,不断探索人类音乐的未来。
当地时间9月1日晚,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四位南音乐师和意大利领军电子音乐研究机构Tempo Reale的两位音乐家,在意大利特伦托与罗韦雷托现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of Trento and Rovereto,简称MART),举行了一场音乐对话。这场表演也是罗韦雷托市第44届东西方舞蹈节(Oriente Occidente Dance Festival)的节目之一。
此次演出由总部设于新加坡的亚欧基金会(Asia-Europe Foundation)主推,湘灵音乐社一行七人,包括谢锦祥(二弦)、萧铭贤(洞箫)、林明依(琵琶/主唱)和萧铭峰(三弦/琵琶)四名乐师,以及执行总监王碧玉、艺术总监林绍凌与音乐总监黄康淇,受邀于8月26日至9月1日在罗韦雷托市,与Tempo Reale的总监乔米(Francesco Giomi)和音乐家法拉奇(Simone Faraci)进行为期一周的艺术驻留计划。此前,乔米与法拉奇曾在今年6月到访新加坡,并与湘灵乐师在天猛公艺术基金会举办音乐会。
两种思维的碰撞 合作关键在即兴
驻留期间,双方音乐家每天都在一起排练。但与传统意义上通过不断磨炼技艺,以期在演出时呈献“完美”效果不同的是,这次合作的关键词是:即兴。
首次排练,乔米让湘灵乐师先演奏一段传统乐段,他和法拉奇则使用取样器(sampler,电子音乐设备)即时回应,发出不同音效,包括他们根据湘灵的分轨录音加工而成的音效片段。
“电子设备极大拓展了声音的可能性,包括对于传统乐器音色的加工或是创造新的声音。”乔米打比方说:“我们手中的取样器就像一个调料盘,在恰当的时候加入一些黑胡椒或帕玛森奶酪,就会激发菜肴的风味。”
排练过程中,黄康淇与乔米两位总监和乐手们不断根据融合效果讨论,从一开始颇具冲突性的“鸡同鸭讲”,逐渐磨合出相得益彰的“精彩对白”。
不过因为每次演奏都是即兴发挥,湘灵乐手担心无法把“最好”的效果在公演时呈献给观众。而乔米则阐述,实验音乐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成果的不可预知性。这也正是20世纪实验音乐先驱作曲家凯奇(John Cage)的理念。
历史与未来在现代展厅相遇
演出当晚座无虚席,除了地上加座的坐垫,座位后方也有不少站着的观众。湘灵乐师演奏已故社长丁马成创作的《人生百态》开场,细腻婉转的音乐与唱腔回荡在展厅,观众无不被这东方的古乐清韵感染,听得入神。
第二首是一段即兴南音演奏,四位乐师依次独奏展现三弦、琵琶、洞箫和二弦的古朴音色,随后两位电子音乐家加入对话,以鸟语虫鸣和呓语般的人声穿插南音古谱《四静板》片段,描绘夜深人静之时,大自然的万般生机。
颇为有趣的是,舞台背景正在展出意大利当代艺术家塞拉菲尼(Luigi Serafini)的作品“Codex Seraphinianus”(塞拉菲尼写本)。这是一部描绘虚构世界的百科全书,搭配艺术家自创且无法辨识的“伪文字”,与电音中的梦幻呓语呼应,展现出艺术超脱逻辑的超然性。
第三首是Tempo Reale两位乐者之间的即兴对话,随后乔米转为指挥,南音乐师与法拉奇以南音四大名谱之一《梅花操》为素材即兴发挥,随着乔米的指引起承转合。林明依手中的“四宝”(四片竹板)如蝴蝶振翅般发出阵阵鸣声,与电音中的“四宝”幻影虚实相映。在演出后的交流阶段,“四宝”当之无愧是当晚的“明星乐器”。
演出后王碧玉感慨地说,这是她听《人生百态》最感动的一次,称四个人的默契与水准又上一个层次。她说:“他们从10岁左右就在一起学习南音,每年还一起到福建随名师蔡维镖浸濡学艺,从小到大既是玩伴又是搭档更是亲人。”
四位乐师年龄最大33岁,最小28岁,这在传统艺术团体中实属罕见。其中萧铭贤和萧铭峰是王碧玉的儿子,她说自己从来没有鼓励他们以南音为业,因为她深知做艺术的艰辛。不过这些年轻人出于对南音单纯的热爱,一路走到今天。
兼收并蓄 打造新加坡文化名片
黄康淇说,驻留期间南音与电子音乐的实验融合碰撞出很多绚丽的花火,包括在音色、音域、节奏等多个层面。尽管排练中很多让他感到惊艳的瞬间最终没能全部展现给现场观众,但也为他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新的灵感。
事实上,湘灵一路来都在不断探索南音如何在忠于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过去几年,湘灵已经尝试与爵士乐、摇滚乐、新世纪音乐等风格融合创新,去年湘灵也和本地马来乐团合作,在马来传统音乐阿斯利(asli)中寻找共性,调和出具有南洋风情的南音舞台节目。
正是通过这种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具有83年历史的湘灵音乐社从传统走向创新,从新加坡走向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中、日、韩、英、法、美和西班牙等国家,成长为新加坡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