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古诗词专家方瑜教授9月3日于家中逝世,享年79岁。
方瑜教授专长中国诗学,曾在台湾大学教《史记》《左传》、文学概论、诗选及习作、李商隐诗、杜甫诗、神话与大众文学等课程,教学多年,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欢迎。
新加坡作家林高于1981至84年在台湾大学升学,大二时修读方瑜教授的诗选课。林高受访时说,方瑜教学非常有创意,也会教学生写古诗词,在课堂上点评,林高的习作也被点评过。林高说:“她点评的特点是,只改某个字,就给你很大的启发。”
林高形容方瑜个性直率、爽朗,有话直说。他还记得有一次课堂上,方瑜谈及时事突然冒出一句“如果他们蒋家可以……”尽管已经忘记上下文,但林高印象很深,方瑜是带着批判的口吻,而当时还是台湾戒严时期,足见方瑜敢怒敢言。
“方瑜老师很友善,很可亲,笑声爽朗,跟林文月老师的风格不一样。她走路都像豪放派,像个古代的侠女。”
延伸阅读
1992至1996年就读台湾师范大学期间,新加坡诗人陈志锐经常到台大旁听名师的课程,他曾连续两个学期旁听方瑜的课,由于这门课跟自己在师大的上课时间很接近,他特别在台大放一辆脚踏车,一到台大就飙车去听课。
用生命体会文学
陈志锐说:“方瑜太有魅力了,她是那种用生命来体会文学的老师……她不照本宣科,会在理性分析之后,把作品联系到自己的生命,或勾连现代世界。古诗词课上,她会讲村上春树,谈论苏联的作品,让我这个学生也想读当代作品……她也很喜欢《追忆似水年华》,常提到这本书于她生命的幽微体验,让学生也很想找来看看。”
方瑜第一次在台大开文学概论课程时,陈志锐也到场旁听,他印象很深的是方瑜如何对比科学与文学,前者讲的是固定不变的道理,后者是多种可能性的学问。陈志锐后来教学时也曾引用这个说法,让本地学生从这个角度认识文学的魅力。
陈志锐说:“大学教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方瑜就是典范。”
方瑜著有《唐诗形成的研究》《昨夜微霜》《马尔泰手记》《书与你》《憨第德》《沾衣花雨》《回首》《杜甫夔州诗析论》《中晚唐三家诗析论》等。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衣若芬受访时说:“我是在1984年台湾大学二年级时上方瑜老师的‘诗选与习作’课。方老师的课总是高朋满座,旁听的人相当多。去晚了,有时只能坐在教室最后的窗台上,甚至只能站着听。听方老师旁征博引,一首古诗能够上连先秦,下通现代中外文学,立体而饱满,深深影响我的教学风格。方老师写作散文,也鼓励我不要因外界的杂音,轻易放弃写作。受方老师引荐,我得以拜访已经退休的台静农老师,台老师很赞许我勇于探索诗画艺术,是我创发文图学的支持力量。感念那美好的时节,傅钟响起,仍依依眷恋诗情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