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基层力量普及文艺,86岁文坛老将烈浦孜孜不倦地编辑杂志,传承写作情怀。
《大士文艺》是本地少有仍提供稿费的文艺杂志,2013年创刊至今已出版15期。《大士文艺》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大士伯公宫文教资料组的大士文艺促进会负责出版。一座华人庙宇为什么要出版文艺刊物?原来创刊人、主编烈浦当年是大士伯公宫的草创成员、理事,他回忆说:“当时我觉得我们既然有那么多资金,我可以领导出版这份刊物,来凝聚写作界的朋友,结果理事会同意。”
就这样一期期出版至今。
烈浦正在编辑第16期杂志,预计11月出版。烈浦说,许多发表平台已经不提供稿费,《大士文艺》一直坚持发稿费,虽然稿酬微薄,但也因此吸引更多新马写作者投稿,保持刊物质量。
编辑文艺杂志一甲子,烈浦历经《新加坡文艺》《文学》《锡山文艺》与《大士文艺》的编辑工作。对烈浦而言,编辑的最大乐趣,“就是可以认识不同年龄层的作者。”至于高光时刻,他说:“没什么,就是能做多少做多少。”
烈浦透露,《大士文艺》每期杂志大约花费5000元稿费,印刷费用七八千元。最初每期印2000份,目前则是1000份。《大士文艺》是免费刊物,烈浦会把刊物“送到学校门口去”,目的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接触文艺,喜欢文艺。
难能可贵的是,本着推广文学的愿景,《大士文艺》尽量避免宗教色彩,而出资的大士伯公宫仍持续支持。
健康的文艺青年
回顾自己文艺编辑一生,到底最初引他“入坑”的是什么?
烈浦说,1958年左右,年轻的他曾到里峇峇利路的植哲夜校读文学课,老师有陈凡、谢克、姚紫等名作家。当时他与莫河、罗林等年轻文艺爱好者结伴,有时连饭都没吃就骑脚踏车赶去听课。少年人身上也没多少钱,有时交学费,有时没交,但他说,老师也不计较金钱,大家都热爱文艺,互相影响。
“现在回头看,都是很健康的青年。”
经历过健康的文艺生活,烈浦希望接下来的一代代也能受文艺熏陶,健康成长,才会任劳任怨做下来吧。
烈浦基层出身,从人民协会,到文礼与裕廊联络所的管委,后来被推荐到武吉知马民众俱乐部领导新成立的锡山文艺协会,又在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协助文艺协会出版刊物。他说,现在社区里热爱文艺的人的确少了,就更应该去推广文艺。
办杂志搞活动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没有人脉什么都做不了。烈浦说,如果地区议员、社区领袖不支持,很难支撑下去。
一个人精力再旺也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烈浦正在寻找接班人,属意钟韵宜博士,让《大士文艺》继续发挥推广文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