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出生的高程锦是本地最活跃、风格最多元的新生代作曲家之一。她以扬琴专业毕业于新加坡艺术学院,随后考入全球最顶尖的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得学士与硕士文凭。之后她在纽约大学攻读博士,目前在纽约大学文理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 Science)教授乐理和音乐美学。新加坡交响乐团在2024年10月赴日本京都,和2025年2月赴澳大利亚三城的巡演中,都将演奏高程锦创作的《新加坡萤火虫》(Luciola Singapura)。

“《新加坡萤火虫》是受新加坡交响乐团委约,为2021年国庆写的曲子。”高程锦说:“那年我从新闻中读到科学家在义顺沼泽林中发现新萤火虫品种,被命名为新加坡萤火虫,便以此为灵感创作。”她介绍,这是一首时长约5分钟,音色闪闪发光的交响作品,特别之处是乐团要求扬琴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声部(obbligato)。

作曲之路起于手机铃声

高程锦本是扬琴好手,曾获2014年全国华乐比赛扬琴公开组冠军。她走上作曲之路,缘于15岁时本地作曲家董叶明在新加坡艺术学院的一堂音乐赏析课。作为课堂作业,高程锦以“诺基亚铃声”为素材创作了一首小品,获得董叶明的好评和鼓励,从此对创作产生兴趣。

“从新加坡艺术学院毕业时,我认真考虑过申请南洋艺术学院或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扬琴专业。”高程锦说:“但我渐渐从创作中感受到自由,可以在音乐中表达自己。平日里我是一个十分内向的人,但作曲让我能恣意地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很多人说这可能是我性格的另一面,但其实这才是内心深处的我。”

高程锦曾获2014年全国华乐比赛扬琴公开组冠军。(受访者提供)
高程锦曾获2014年全国华乐比赛扬琴公开组冠军。(受访者提供)

善于使用文化题材

作为一名趋于成熟的作曲家,高程锦日常在新加坡和美国有很多创作邀约,并且十分善于使用文化题材。她最难忘的作品之一是为2022年新加坡国际小提琴比赛半决赛创作指定曲《孤灯挑尽》,题目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她说:“这是一句十分浪漫的诗句,而当时疫情的情境又很契合句中黯然和思念的主题。我在其中也参考借鉴了二胡‘压揉’技法,虽然物理技术上不能做到,但会对演奏者的内心诠释带来微妙反应。”

高程锦近年在美国的主要作品包括2023年受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邀约,为维罗纳四重奏(Verona Quartet)和扬琴创作的大型室内乐作品,这也是她极少数演奏自己作品的一次演出。作品“Mountain of Echoing Halls”(《响堂山》)以中国河北省响堂山石窟为创作灵感,以三个乐章描绘这座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的石窟中的佛像、飞天、莲花等绚烂形象。

高程锦(居中)与维罗纳四重奏在美国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首演她的作品“Mountain of Echoing Halls”(《响堂山》),演出也有伴舞。(受访者提供)
高程锦(居中)与维罗纳四重奏在美国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首演她的作品“Mountain of Echoing Halls”(《响堂山》),演出也有伴舞。(受访者提供)

今年,她又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传统卡恰舞(Kecak)为素材,为美国现代乐团Talea Ensemble创作了《卡恰舞》的第一乐章《祈祷》,即“Kecak (I. Invocations)”。卡恰舞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战争情境为情节,高程锦也在其中融入大量先锋派技法,并借鉴了一些传统音色。

更在意知音之感

高程锦说,作曲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传播得越远越好,有更多人演奏和聆听。但她更在意的是听到演奏者对乐谱很好的诠释演奏,这让她有遇知音之感。“如果一部新作品有一版录音让我觉得很好,我就会心满意足地反复听,别无他求。”她说:“2022年新加坡国际小提琴比赛上我听到12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选手分别演奏《孤灯挑尽》,让我听到很多不同的解读和色彩,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作为一名学者,高程锦的研究方向是中国作曲家秦文琛的作品。“秦文琛的作品非常有个人特色,又不那么晦涩难以共鸣,同时他兼通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让我有持续研究的热忱。”

而在日常生活中,高程锦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听流行歌曲,喜欢看中国古装剧和韩剧,并且会找原声带来听。“《如懿传》的音乐就非常好听。”她说:“我最喜欢的流行歌手是林俊杰,我觉得他真的才华横溢,这么多年过去,每一首音乐都是精心之作,深深打动我。我在课堂上也会举流行歌的例子讲解和声分析,不过我还没舍得把林俊杰分享给学生,我想会为他专门做一期特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