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聂华苓(1925-2024)于10月21日去世,99年人生见证沧桑世事,不遗余力以文学团结人心。
翻本地旧报纸,1983年1月19日《星洲日报》第17版主文头条:“聂华苓建议筹设国际文学奖学金奖励杰出的作家代表”——那是1983年国际华文文艺营其中一场各国作家交流会的报道,与会的还有台湾诗人洛夫、日本学者今富正已、美国作家刘大任、时任《星洲日报》总编辑黎德源。
在新加坡向部长提议
当时聂华苓与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共同主持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她来到新加坡后和受邀作家一起访问新加坡文化部时,向时任部长李炯才提议,新加坡每年派一位作家参与“国际写作计划”。
虽然无法确认两者的因果关系,但查阅“国际写作计划”官网资料库,新加坡至今有35位作家(华文诗人王润华教授参与两届)参与这项国际知名的写作计划,除最早1967年首届便参与的英文诗人王琮(May Wong)、1978年的英文作家杨清泉(Robert Yeo)与1979年的华文作家王孟文,其他新加坡作家都是1985年以后参与计划。
王润华与聂华苓相识多年。王润华受访时说,1972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毕业,即受当时任职爱荷华大学东亚系中文课程教授的聂华苓聘请到该校教书,并参与由聂华苓主持的“百花齐放文学运动”翻译计划,将当时被批判的中文文学作品收集成书,译成英文,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成二大册。
延伸阅读
因为这段缘分,王润华于1985受邀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后来又因妻子、诗人淡莹于1996年受邀,再度参加写作计划。
专车送作家去超市
王润华形容爱荷华大学被“安格尔、聂华苓打造成世界作家最美丽的家园。来自世界各国的作家经常在大街上的书店朗诵作品,作家上银行办事,不必排队,有免费的咖啡与蛋糕招待。作家住在五月花公寓,每周有专车送作家去超市购物,也安排去美国各大学讨论作家或自己国家的文学,看红叶,乘船游密西西比河。聂华苓与安格尔夫妇的别墅就在作家居住的公寓不远的小山上,作家经常去那里聚会,变成世界文学的沙龙。聂华苓特别照顾世界华文作家,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华文作家最早在那里交流。”
王润华透露,感念于聂华苓与安格尔对新马作家的提拔,他特别邀请两人参与1983年国际华文文艺营。到新加坡后,他们有一天说想看看马来西亚,王润华便开车载两人协同台湾诗人郑愁予到新山与郊外游玩,观赏橡胶树、椰林、马来甘榜等当地风光。
王润华说:“聂华苓与安格尔都是大作家,性情中人,热爱世界与人类。当中美建交的画面出现在电视上,聂华苓兴奋得流泪,在新加坡纽顿圈品尝南洋美食时大声地呼叫,使我终生难忘。”
聂华苓于1988年卸任,但继续担任该计划的顾问。安格尔于1991年去世,聂华苓始终思念,1995年当新加坡小说家谢裕民参与“国际写作计划”,聂华苓还带他和妻子到安格尔的墓地凭吊。
精神奕奕的老太太
谢裕民受访时说,虽然聂华苓当时已不主事,但仍非常照顾前来的华文作家。
“印象中她是那种精神奕奕的老太太,每天开一辆紫色汽车。她家就在斜坡上,一栋枣红色的木屋。我们被招待去她家,屋后是树林,当时有鹿鸣,她就笑说,‘又有野鹿来吃东西了’。印象最深的是,她告诉我们,(台湾舞蹈家)林怀民就躺在这屋里跟她聊天,当时林怀民还是个小说家,还没决定学跳舞。”
去美国之后,林怀民才决定转向舞蹈艺术,后来开创云门舞集——艺术圈的传奇事件,在聂华苓的家里,稀松平常地展开了一样。
谢裕民说,当时自己才36岁,没有什么作品可以给聂华苓。刚好身上带了两本中国艺术家黄永玉的书,聂华苓想看,他就把其中一本《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送给她,以表敬意。
除了忙于文学活动家工作,聂华苓的小说与散文创作如《桑青与桃红》《三生三世》等,都是掷地有声的名作。本地作家何华1980年代在上海复旦求学时期,对聂华苓,以及同样在美国的华人作家於梨华、白先勇的作品爱不释手。
何华记得1986年聂华苓曾到复旦演讲,整个中文系的学生都争相一睹大师风采。他在接受电邮访问时说,当时“上海作家茹志鹃(王安忆母亲)陪她一起来。聂华苓浓妆,笑起来‘花枝乱颤’,非常自由豪爽,身体能量很大。茹志鹃素颜,皮肤白皙,干部衣着,举止端庄,一脸严肃(但我听说大约八十年代末茹志鹃来新加坡,要文友陪她去买包包)。两位女作家都很优秀,内心都很敏锐细腻,但外表反差很大,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
何华说,聂华苓的作品不仅有女性的细腻,结构也非常现代,譬如《桑青与桃红》对中国大陆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冲击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