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剧院首演的歌剧《LILY》是一部内容充满人文关怀,音乐十分现代的本土创作歌剧。

歌剧以一段约10分钟的迷你纪录片作为序幕,通过主创团队叙述创作理念,穿插本地非营利组织Dementia & Co.联合创始人、身患失智症的林淑连与女儿的对谈,把观众带入一个原本似乎与音乐、歌剧毫无关联的议题——失智症。娓娓道来的铺垫,使得整部作品一开始就从多个视角传递出对于失智症患者的温情关怀。

歌剧的叙事结构和舞台呈现极简,只有三位歌者:歌剧明星莉莉(王素珊饰),她的儿子阿宽(郑渊智饰),以及护理人员(卜信丽饰)。通过渐进的故事结构,歌剧真实展现了失智症的不同阶段:从莉莉察觉自己偶尔忘记歌词和物品,到与儿子一起尝试以音乐进行干预治疗,直到晚期她彻底认不出儿子,对这个“陌生人”充满恐惧。每一阶段都真实地刻画出疾病侵袭带来的情感波动,让观众对失智症有了深刻的认识。

曲风现代温馨感人

在音乐方面,陈长毅的作曲极具现代风格。尽管只有七人乐队(小、中、大、低音提琴,长笛、打击乐及钢琴),却创造出丰富的音效和戏剧张力,整体色彩温馨感人。弦乐的运用非常突出,时而轻巧的拨弦、时而深情的长线条,抑或是营造氛围感的泛音,一同与钢琴构成相互交织的线条,有效地推动剧情,唤起情感共鸣。张伟伦的指挥敏感细腻,从第一幕的轻巧玲珑渐进到第三幕的情感浓度都有极强的掌握。由于乐队位于舞台后的薄幕后方,指挥的身影若隐若现,也增加了观演的美学体验。

全剧的高潮在第三幕,音乐情感愈发浓烈:儿子阿宽带着花前来看望母亲,但母亲不再认得他,甚至对他心生恐惧。只有当阿宽唱出他们共同记忆中的旋律,莉莉才在片刻间短暂地恢复意识,之后又陷入失忆的惊恐。这一幕的情感张力让人难以抗拒,我看到坐在右前方的一位年长观众也忍不住拭去眼角泪水。

以唐诗创作主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LILY》也体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以英文为主体的歌剧中也融入华语和粤语对白,并以白居易的唐诗《酬梦得比萱草见赠》创作了贯穿全剧的主题旋律。在原诗中,萱草和杜康象征了忘忧与解愁,表达诗人对人生起落与衰老的达观态度。这些意象在此处延伸:衰老带走了这位曾经闪耀的歌剧女神的记忆,也让她最珍爱的亲情回忆在疾病的侵蚀下消失殆尽,残酷而动人。

《LILY》的创作团队希望借助歌剧这一形式,引导公众关注失智症,特别是在新加坡即将迈入超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不确定有多少观众会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失智症,或因关注失智症而来看这部歌剧,因为歌剧早已不是一种流行的艺术或娱乐形式。但这部作品带来了一项重要启示:音乐在唤醒记忆、医疗干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一点不仅在循证研究中有所证明,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体现。正因如此,杨秀桃音乐学院已在2022年设立了音乐与健康中心,致力于通过音乐为健康带来福祉。这部歌剧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以音乐之力呼吁关注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