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诗人杜红于11月9日逝世,享年88岁。
杜红,本名郑亚本,1936年生于新加坡,1950年代他在学生时期经历风起云涌的学潮,1955年出版诗集《五月》引起巨大共鸣,开启创作之路。就读南洋大学史地系,毕业后陆续在华文学校、文化部、总理公署、卫生部、新加坡广播电台工作。他也是新加坡作家协会创会成员之一,曾任副会长、受邀理事。
杜红的创作主要集中在1950至70年代,著有诗集《五月》《六月的晚上》《树胶花开》《我底祖国》《长夜与黎明》《抒情诗集》《抒情诗二集》《杜红诗选》,他也曾以笔名“华庸洲”出版小说集《我爱上了她的衣裳》。
本地诗人、作曲家郭永秀受访时说,1950、60年代,杜红与周粲、苗芒等作家齐名,很受欢迎,年轻时郭永秀也曾收藏杜红诗集。
他说:“杜红的诗歌直接明朗,感情丰富,代表了那个时代现实主义的风格,(内容与情怀)也是掷地有声的。”
郭永秀在作协期间常与杜红交流,尤其两人都爱摄影与旅游,非常投缘。
作协名誉会长艾禺则说,杜红多年前罹患淋巴癌,治疗后痊愈,但已淡出文坛。她形容杜红是位安静的书生,积极参与会务,在作协会议上会提意见但不会与人争辩,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也不会不高兴。
诗歌激昂 生活温和
对比早年诗歌中的激昂壮烈,与中年以后生活中温和的杜红,艾禺说:“你看他的诗歌,再看他的人,很不同,深藏不露。”
1980年代,新加坡广播局挖角一批香港导演与电视剧制作人员加盟,高层担心他们不了解新加坡地方文化与政治环境,组织了一个审核小组,杜红是小组成员之一,负责审核剧本内容。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松建受访时说,杜红是写实主义诗人,强调作家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对应关系,看重文学的淑世精神和作家的道德责任,杜红谈自己的文学理念时说过:“伟大时代的本身就是一篇美丽而悲壮的史诗,而我——一个20世纪赤道上的青年,荣幸地生活在这个伟大而苦难的土地上,聆听着这伟大的诗篇;而我,能够表达的只是这伟大诗篇的一两个符号而已。”
张松建指出,1950年代反殖与建国思潮涌动,穆春迟、杜红等作家发表许多相关文章主张“爱国主义大众文学”,其中杜红在1956年发表《展开爱国主义文学运动》,要推动马来亚独立自由、民主和平,为此,文学要追求通俗化和大众化,加强马来亚人民的国家观念,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张松建认为,这项文学运动力求“想象共同体”变现,同时承接马华文学史在战前就已经出现的“本土化”思潮,杜红在其中扮演承先启后的角色。
杜红的诗作曾入选新、马、台、中的文学选本,如《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新加坡当代诗歌精选》《新马华文文学大系》《新加坡当代华文诗选》《半世纪的回眸:1938-1988热带诗选》《新华作家百人集》《新加坡华文文学作品选集》《独立25年新华文学纪念集》等。
张松建说:“由此可见,杜红的诗歌写作得到研究者的赞赏,其文学史地位自有公论。”
如果年轻一代对杜红感兴趣,张松建推荐阅读杜红1965年出版的《抒情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