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美国的本地钢琴家陈颖涵,仿佛活在几百年前的欧洲。她每天与巴洛克时期(约1600年至1750年)的大键琴(harpsichord,又译为羽管键琴)和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年至1825年)的古钢琴(fortepiano)为伍,演奏之余,深入研究当时音乐与乐器风貌,俨然一位考古学者。
陈颖涵对大键琴和古钢琴并非“一见钟情”。在本地杨秀桃音乐学院修读钢琴专业本科时,她出于对早期声乐的兴趣,报读合唱选修课,因此常在课上听大键琴演奏,却没有被吸引。毕业后,她飞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音乐学院,参加钢琴硕士专业面试。
“当时我在考虑选修早期声乐作为第二专业或辅修,而面试官莱特(Elisabeth Wright)教授刚好是早期键盘乐的专家。她问我有没有兴趣尝试弹一下古钢琴。”陈颖涵说:“在弹完一曲14分钟的莫扎特变奏曲后,老师直接把我领到招生办公室,把古钢琴报为我的第二专业。我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一场即兴的加试。”
从古钢琴到大键琴:修辞的魅力
作为莱特班上唯一的古钢琴专业生,陈颖涵平日上课都是和大键琴专业生一起。“莱特教授演奏的大键琴具有极其优美、抒情的音色,这是一种晶莹透亮、如珍珠般的声音。而她讲授法式巴洛克键盘音乐时,常以当时法国宫廷舞蹈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我立即被这种风格吸引。从此我开始为室内乐课程演奏许多大键琴作品,最终在撰写古钢琴博士论文的同时正式修读大键琴演奏文凭。
“理解巴洛克音乐的另一关键,是音乐中的修辞性。”陈颖涵说:“音乐的句法、重音、语气、标点等处理都与修辞学相关。这种音乐语言的诠释,与后来的键盘音乐完全不同,仿佛是一场‘音乐演讲’,更强调说服力和个人表达。”陈颖涵阐述,这种修辞的概念,让她在每一次演奏时,能通过即兴装饰和修饰音,赋予音乐更多个性化的表达。
探索“音乐考古学”的奥秘
对陈颖涵而言,学习早期音乐的课程,不亚于选修“考古学”。她不仅研究17到19世纪的乐器,还通过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更深刻地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演奏中,她努力还原当时的音乐语言,希望为观众带来更贴近历史的聆听体验。
“那时的作曲家往往不会为大键琴、小键琴,还是古钢琴而写作,一来是可以卖出更多乐谱,同时也赋予作品更多弹性,期待演奏者在既定风格下加入自己的诠释。那时的演奏者大多是作曲家本人或训练有素的音乐家,这种弹性反而成了一种责任,要求我们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复古风格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近几十年在欧美兴起,越来越多人希望听到更“正宗的”古乐,因此陈颖涵也常往返于印第安纳州、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等地演出。然而古乐器并不像钢琴一样常见,在一些附近的演出,陈颖涵需要自带乐器,驾驶特定的SUV越野车,才能装下。
有趣的是,陈颖涵目前拥有的古钢琴正是她在报考雅各布音乐学院时初次触碰的那台。几年前,她的导师从音乐学院退休时将这台古钢琴转售给她。因此这台古钢琴对她来说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这台古钢琴也是原比例复原莫扎特1780年代拥有过的一台由瓦尔特(Anton Walter)制作的古钢琴,原品现珍藏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