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星展新加坡展厅全新常设大展“新加坡艺事:曲径通幽”第一个展厅已于12月2日开放。展览通过四个部分,超过200件艺术品与文物,呈现1900至1960年代新加坡复杂多元的视觉艺术景观,辗转不同角色的艺术家回应殖民统治、都市变迁与全球化等课题。
展览第一部分以19世纪新加坡作为热带商贸枢纽为切入点,商人、劳工前来寻找致富和谋生机遇,英国殖民者1819年开辟贸易港口。新加坡第一任政府测量官约翰·特恩普尔·汤申的油画《从八卦角落望向大草场》,以一座座象征殖民统治的建筑物以及对各种族籍贯群体明确的分类,表现大英帝国权霸一方的形象。那个时期的印刷品、绘画和照片将新加坡描绘成旅游目的地,凸显海岛渔村的闲逸魅力,行销多元社群的异域风情。英帝国市场局委托欧洲画家设计精美海报,展示种植园(生产黄梨罐头)和工业发展(铁路网络)的明信片成为旅游纪念品。
描述都市冷暖赢得共鸣
第二部分“社群与个人”,叙述本地艺术家成立照相馆(比如刘溪松),将绘画和摄影元素相结合,为不同背景的客户拍摄肖像。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新教授艺术,比如1906年在报章刊登个人画室开办绘画课广告的苏彬庭,多拉·戈丁亚答在柔佛州新山自组工作室,并为新加坡市政大厦制作雕塑。从中国南来的黄载灵、陈月秀、林学大、林子瑄从事艺术教学,其书法作品也在此次展出之列。
本地制作的第一部华语剧情片《新客》、第一部马来语剧情片《莱拉和玛吉努》(Laila Majnun)拷贝已不复存在,仅留文献。观者可在展厅坐下观赏电影人比·南利(P. Ramlee)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包括《王老五》(Bujang Lapok,1959),描述新加坡都市中的道德矛盾及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冷暖,赢得观众共鸣。
用艺术表达个人愿景
第三部分“建国愿景”为展览重点,当新加坡思索自身的身份认同以及对未来的自决等课题时,艺术家们也表达了他们的个人愿景。展品有刘抗的《大火之后II》《砖厂工人》,显示对战后重建的关注,特别是工业与劳工主题。郑文彬的油画《等待》、李文苑的《波东巴西奶牛场》等刻画了劳工阶层生活。1930年代,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等专业学府成立,艺术团体也成为提供学习指导、展览和售卖作品的平台。展品包括马来亚画家李清庸的《自画像》和杨曼生的《下棋》,他们通过“嘤嘤艺术展览会”和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等组织,促使艺坛蓬勃。
大展策展团队领导、国家美术馆高级策展人陈韦纯博士说,艺术家从四方八面来到新加坡,新加坡艺术家后来也走出去。展览最后部分“组团周游”展出外地旅行为新加坡艺术家创作提供新的灵感来源。十人画会等同仁组织所作的各种探索,让表现形式、题材和媒介出现丰富而精彩的融合。展品有叶之威的《吴哥半身像》;赖凤美的《无题(渔村)》、陈城梅的《修补渔网》《斯里兰卡市场场景》、许铁生的雕塑《长屋》等。陈文希近5米的水墨巨画《猿》与大幅抽象油画《绿洲》同台展出。
星展新加坡展厅位于国家美术馆(1 St. Andrew’s Road S178957)二楼。第二、三展厅预计2025年7月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