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于瑞典时间12月7日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演讲,题目为《光与线》,回顾个人的写作历程,以及她对人性之残酷、善良之矛盾的思考。
在演讲中,韩江分享1979年4月她年仅9岁时写的一首诗:爱在哪里?/在扑通作响的胸中/爱是什么?/是一条联系着我们内心的金线。
完成这首诗不久,1980年1月,韩江随家人离开光州。四个月后,光州事件爆发,追求民主,反抗全斗焕政权军事独裁的光州市民惨遭屠杀。三年后,12岁的韩江才从一本记录光州事件的相册中隐约地发现人性至黑与至亮的两面:人类屠杀人类的同时,也有人自发排队捐血拯救他人,这矛盾的现实,困扰着年幼的韩江。
2012年,韩江在完成《素食者》《希腊语时间》等直面个体与体制格格不入、人类异化苦闷甚至拒绝为人的作品之后,准备创作新小说,打算书写光明。结果韩江发现年少时的疑惑始终困扰着她:“我对人类早已失去信心。那我还可以怎样去拥抱这个世界?若要前进,我必须面对这无解的谜题。我才明白书写是唯一能够穿越它的唯一途径。”
于是韩江写作了《少年来了》这部关于光州事件受难者的小说。
她提到,书名的“来了”刻意选择现在时,而非惯用的过去式。意味着历史会穿越时空,存在于当下。
2021年完成以济州岛大屠杀为背景的《不做告别》后,韩江一度发现“世界如此残酷又美丽”这一矛盾体的内在冲突,一直推动着她写作。“不过两三年前,我开始有了疑惑。2014年出版《少年来了》之后,我是否真的开始问自己什么是爱(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痛苦)?从我最初的小说到最新的作品,难道我最深处的提问不一直都指向爱吗?爱会不会才是我生命中最早的基调呢?”
演讲最后,韩江回到9岁时写的那首诗:爱在心中,用一条线联系着你我。
韩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出生于1970年,毕业于延世大学国文系,现任韩国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父亲韩胜源也是小说家。出道以来,韩江得奖无数,包括韩国小说文学奖、今日青年艺术家奖、李箱文学奖、东里文学奖、万海文学奖、国际曼布克文学奖、马拉帕蒂文学奖等。
她著有长篇小说《黑鹿》《你冰冷的手》《素食者》《起风了,走吧》《希腊语课》《少年来了》《白》《不做告别》,小说集《丽水的爱情》《植物妻子》《火蝾螈》,与诗集《将傍晚放入抽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