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书,谓付之梨枣”,梨木枣木因厚重质密而成为雕版刻书的上选材料,这就是葛亮《梨与枣》书名的由来。

这是本关乎阅读与写作,很特别也很古雅的随笔集。全书分两大部分,也称为上阕、下阙,每阙四章,分别是《朵颐记》《谈艺录》《东西引》《格物志》《少年游》《挽歌行》《太虚境》《林下赋》,每章四至五篇,总计36篇。

初看目录,每篇都有一本书名,毫无疑问是本阅读随笔集。比如《臭美臭美,皆大美——汪曾祺<故乡的美食>》《亦中亦西,可口可乐——蒋彝<伦敦画记>》《拥抱彩虹,向光而生——太宰治<斜阳>》。你还感觉到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对,从上下阕的八个章节名和36篇文题,你会觉得与众不同,除了上面列出的,再比如《捕光捉影,不负旧日》《此心安处,逃之夭夭》《我们以气息辨认彼此》《不在梅边,在柳边》,分别介绍四本书《Hong Kong Yesterday》《纽约三部曲》《香水》《牡丹亭》。

记录自己某个人生阶段

题目章节古雅俏皮,文字书写也一脉相承,很容易带读者进入阅读氛围,更特别的是,“记录书,也记录某个人生阶段的自己”。

写汪曾祺先生的《故乡的美食》,题目就来句“臭美臭美,皆大美”,开篇三分之一写葛亮自己的经历。与众好友在北京吃南京家乡菜,依次上来各种家乡菜,最后是“齿颊流涎”的“蒸双臭”。然后讲这道菜将臭豆腐肥肠同锅,“将臭味变本加厉”;再说以变质为时尚的美食臭鳜鱼、臭腐乳。

再由国内到国外,讲恶臭的意大利卡苏马苏、瑞典鲱鱼罐头……身在北京,说了一圈才说到北京的豆汁儿和卤煮。由豆汁儿说“其实是因一本书有感而发”,才到汪老的书,因为文学圈有名的吃家汪先生“专门为豆汁儿写过一篇文章辩护”,是不是可爱至极!

后面三分之二篇幅结合汪老“有些小任性”的饮食观,谈各地特殊的吃法,大小食物的禁忌,“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末回到汪老的书,一句“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回应题目和开头,这笔法也忒绝了!

关于饮食故事,还有台湾林文月“一味独沽,教授的私房菜”,《北鸢》中的“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人情人事都汇集在《朵颐记》的四篇。

饮食,是葛亮说的“希望是日常可亲的,关乎饮食、艺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他也谈建筑师的文学作品,比如王澍《造房子》。

同样,葛亮记录自己,从读书有看序言的习惯、祖父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切入到王澍。本来是介绍王澍的《造房子》,葛亮还是笔宕千里,说“建筑师是年轻女士们考量未来先生的优选”,说自己有喜欢的建筑师的随笔,崇敬的安藤忠雄,由安藤又谈到沈从文的“要造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以上仅是拿了其中两篇展开,还有王安忆《桃之夭夭》、白先勇《台北人》、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石黑一雄《小夜曲》……36篇文章,远远不是36本书的介绍,而是对著书人、读书人、爱书人的尊重,更是 “对生活的郑重”。

一世奔忙,坐下读书。你要问阅读、人生,真意何在?读葛亮的这一段就够了——

我们在房子中生老病死,相爱相杀。我们的一切,它们默默见证。及时凋落,不僭越亦不媚悦。终有一日,我们发现何谓有容乃大,是身居自己造出的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