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家林臻于12月22日(星期日)傍晚逝世,享年87岁。

林臻本名陈国安,1937年出生于新加坡,曾任图书馆管理员及编目员、报馆(《民报》《星洲日报》)记者及编辑,后从商,著有《风下杂笔》《风下游拾》《杂感80》《林臻散文选》与《仙人掌散文系列——林臻卷》,并编著《方修叙事散文刍议》《杏影先生信抄》等。

林臻的遗孀冯月芳受访时说,林臻洗肾八年,加上心脏病,晚年健康状况不佳,但精神一直爽朗,思辨敏捷,直到去世前一周仍在写作。

冯月芳说:“他写了一辈子……这是他最大的兴趣。”

林臻与冯月芳1970年结婚,育有一儿两女,都事业有成。

林臻生前最后一篇文章是即将在最新一期《怡和世纪》刊登的《乘愿再来,老三!》,纪念前不久刚去世的怡和轩前主席林清如。林臻与林清如、作家柳舜等是中学时代的同学,都曾参与编辑1950年代由青年主导的文艺刊物《人间》。  

柳舜受访时说,1954年《人间》文刊出版,另一本青年刊物、由陈蒙星和林臻等谋划的《青青草》正在筹组中,当时为了集中资源,双方讨论后,《青青草》放弃原有的创举,将人员资金并入《人间》,柳舜便在那时认识尚在中学念书的林臻。

柳舜说:“林臻的文风严谨,诗、散文、评论,还有研究性的著述他都上手。杏影说,他和李向都‘很会读书’。林臻也为许多新进作家的作品集写序,担任好多届征文比赛评审,包括马来西亚的花踪文学奖,同海外个别作家有紧密互动。可以说,二战后新锐作家中,林臻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员。”

陈妙华:他是我的“第一个图书馆”

《怡和世纪》主要编辑林恩和与林臻相识40余年,他受访时说:“林臻文笔好,作品也没有意识形态,因为他看书很多,作品内容有深度,专栏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他平时不谈闲话,很安静,喜欢沉浸在书海中。他的藏书就连三层楼的独立式房子都装不下,还在花园里安置一个集装箱铁皮屋收藏。”

林臻爱读书,也是藏书家。本地翻译家陈妙华十多岁认识林臻时,就常到他家借书,“陈国安是我的‘第一个图书馆’……他家什么书都有,中国名家名著,也有世界文明相关书籍。后来我出版游记,他也为我写序。”

林恩和说,林臻有许多珍贵藏书,包括一本曾在学者许云樵研究书目中列出来的西班牙军官札记“Annotation of Antonio De Morga's Sucesos De Las Islas Filiponas”,书中记载了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发动的屠杀事件。

林臻的手稿曾于2008年在国家图书馆的“六作家珍藏手迹展”中展出,其他五位本地作家是:刘思、谢克、长谣、邢济众和林琼。(档案照)
林臻的手稿曾于2008年在国家图书馆的“六作家珍藏手迹展”中展出,其他五位本地作家是:刘思、谢克、长谣、邢济众和林琼。(档案照)

林恩和说,就在林臻去世约10天前,他曾探望林臻,林臻希望林恩和能妥善帮忙处理藏书。

林臻也是诗人,他的诗作《公公和爸爸》曾于1995年走入地铁车厢,获选由国家艺术理事会发起,华侨银行赞助经费的地铁里读诗计划。2009年,林臻担任青年书局文学丛书“仙人掌散文系列”主编,推出两辑共12本“仙人掌散文系列”,展现老中青三代本地作家散文风景——《彭飞卷》《蔡欣卷》《柳舜卷》《流苏卷》《林康卷》《陈晞哲卷》《张曦娜卷》《陈志锐卷》《南枫卷》《林高卷》《李向卷》和《林臻卷》。

林臻治丧处设于罗比弯(Robey Crescent)24号,12月27日中午举行盖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