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框架和障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肢体剧场《与我孩子的幽灵共舞》想要实验和尝试的。由跨域艺术家诺尔·埃芬迪·易卜拉欣(Noor Effendy Ibrahim)和鲁比·贾亚西兰(Ruby Jayaseelan)构思执导,与南洋艺术学院表演创作文学学士(荣誉)学生联合创作的这部实验作品,探索脆弱、创伤和渴望疗愈,探寻表演者/舞者体内的绝望状态、固有记忆及获得治愈的渴望;不仅寻求同温层的相互理解,也希望与陌生的创伤经历产生共鸣。
最初,祂创造绝望,让人们从中寻找希望——是谁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听到谁说出这句话。但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在何时何地说的。一定是祂自己通过哪些人说出这句话。只有祂这么聪明,能把人类引诱到那般徒劳无功的境地。也是在这里,人类发现自己在某种驱使下,陷入绝望之中。
鲁比和埃芬迪接受《联合早报》联合专访,谈合作过程。负责编舞的鲁比说:“我们打破了各种限制和框架,包括戏剧或舞蹈的定义,尽力感受身体和创作,不刻意区分创作者的技能,这样才能看见并尊重每个人的优势和局限。”
埃芬迪则说,导演和编舞者之间的对话是持续进行的,即使走到排练空间外也还在交流。“我们对彼此的经验、期待和技能给予最大的尊重和欣赏;有意见分歧时也会相互趋近,追求融合而非对立争论的杂音。这也是为了确保学生表演者能掌握清楚的方向和愿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个人如何在协作中表现。”
向内探索的流动创作
《与我孩子的幽灵共舞》的创作过程是流动的,不断向内探索,也寻求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共鸣。作为一名律动艺术家,鲁比认为身体和生活,以及痛苦、愤怒、悲伤和创伤等情绪之间的关系绝对是相互联系的——开放自我,接受这件事,是内在和外在世界融合的开始。她相信,在艺术创作中通过个人身体接触、接受、转化情绪具有很大的价值,反之亦然。”
鲁比也认为参与创作的学生在作品中贡献良多,个个充满敏锐、勇气和爱。埃芬迪说,这群新兴表演者各自拥有独特的表演敏感性和批判性想象力,乐于奉献,同时愿意通过创作对过去释怀。他认为,诸如舞蹈和戏剧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是南艺表演创作课程的特色之一,而这群学生带给两人的挑战,是引导他们清晰地表达和具有批判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开拓协作和跨域艺术创作。
《与我孩子的幽灵共舞》是2025年M1艺穗节的节目之一,将在2025年1月9日至11日晚上8时,及2025年1月11日至12日下午3时在NAFA Studio Theatre演出,票价38元,购票请至2025.singaporefringe.com/Dancing-with-the-Ghost-of-my-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