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吉祥物(mascot),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形象憨厚可爱,为配合礼貌运动诞生的“新雅”狮子(Singa the Courtesy Lion);或许是去日本旅行时,看到的模样呆萌熊本熊;或是逛街时,在Don Don Donki看到的蓝色小企鹅。
生活中吉祥物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品牌大使到信息传递者,人们会因为记住一吉祥物,从而记住一个品牌或一项运动。在新加坡,吉祥物的概念最早由政府机构发起,有明确主题,如提倡群策群力的“群蜜小蜜蜂”(Teamy the Bee)、省水大使“活力水”(Water Wally)等。
近年来不少商业品牌也推出吉祥物,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多角色互动带出性格
作为创意总监,傅孜群有多年设计吉祥物的经验。他为新加坡日式涮涮锅品牌Suki-Ya做设计时,将热腾腾的涮涮锅想象成温泉,不同食材如丸子、香菇、小白菜、猪肉片都有对应的卡通形象,大家一起放进涮涮锅里“泡温泉”。
多角色设计在丰富故事场景的同时,也可以从不同角色的互动中,发掘每个吉祥物的性格,使其形象更鲜明。
不同地区对于吉祥物的设计风格需求不一,在承接海外项目时,也要了解当地审美观。
在傅孜群看来,品牌之所以选择设计吉祥物,是为了脱颖而出,提升公众认知与品牌记忆。“吉祥物作为一种卡通形象的存在,可以赋予人格,注入品牌价值观。与logo相比,更容易形成记忆点,与他人建立直接联系。吉祥物造型可爱,适合吸引家庭群体和儿童,用它来传递信息、讲故事更具有互动性。”
用可爱吉祥物软化场景
作为独立设计师,周艾娜从小热爱画插画。设计吉祥物是把想象力变为现实的过程,通过与不同公司合作,把卡通形象带入现实,整个过程很有满足感。在她看来,吉祥物起到情感连接的作用,可以激发积极温暖、乐观向上、亲切友善的情感,投射在品牌上可以增加亲和度和好感。
几年前日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Taisei Corporation)和中国建筑(China State Construction)联合承包新加坡榜鹅附近的工程,由于施工时间长,为减少对周围居民造成影响,建筑公司决定用吉祥物软化场景,加强与居民之间的沟通。
周艾娜设计的吉祥物是一只熊猫和一只海狸,一男一女,分别以两家公司的名字命名。这对吉祥物可以做出不同的表情动作,如跟行人打招呼,俏皮比心,对施工造成的不便鞠躬道歉,向行人伸出禁行牌等。
被问及吉祥物为何大多是动物时,周艾娜认为使用动物容易建立起关联性,譬如熊猫代表可爱,猎豹代表快速,猴子聪明,兔子活泼等,人们对于动物的认知有一定统一性。
吉祥物文化承载记忆
谈及新加坡的吉祥物文化,两位设计师都认为最初主要是以传递信息为主,形成国民性认知,承载着一代人记忆。例如1982年,伴随着新加坡礼貌运动诞生的“新雅”,如今仍矗立在岛国不同角落,作为行善运动的一部分,提醒着大家践行善良和仁慈。
此后还有红十字会的捐血吉祥物Blood Buddy,公用事业局的省水大使“活力水”(Water Wally and Sally),提倡环保的“绿色队长”(Captain Green),公益亲善大使“爱心小象”(Sharity Elephant),以及提醒大家注意公共交通礼仪的The Thoughtful Bunch等。
不同年代的吉祥物设计风格各异,从最初简单工笔画线条到如今粗线条勾勒可爱轮廓,傅孜群认为是受到不同年代卡通、动漫特定画风的影响。1980年代的画风主要受到美式卡通片如《辛普森一家》、迪士尼动画的影响,画风中有年代的影子。到了今天随着媒介多元化,从平面到三维立体,从数码社媒平台到虚拟现实空间,吉祥物可能被投放的场景不断增加。
周艾娜认为,本地独特文化注重用吉祥物来传达信息,国人从小就接触这些吉祥物,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国民认知。随着吉祥物不断发展演变,它在融合社区、推广社会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