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不得不持续提高生产力,强调技能和“有用”的社会里,我们能否得到爱和信任的滋养,而不是终日浸泡在比较和自惭形秽中?将在2025年M1艺穗节演出的《我是海藻》,带观众跟随女主角Sheryl的脚步,潜入搞怪多变的海洋世界,想象如海藻一样坚韧不拔,能屈能伸。

《我是海藻》是双女子艺术组合MASHH的作品,何慧仪任编剧和主演,李蕊倩负责灯光与制作设计。何慧仪提到,《我是海藻》要反思的是牺牲自我、完成工作的惯性,包括强忍病痛或麻痹情绪,以此自诩为坚韧品格。她说:“通过这部剧,我们希望引人反思工作和生活,也许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你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能否对自己和他人给予更多同情?”

个人经历与故事角色共鸣

这部强调心理健康和忙碌文化的治愈系剧作,由这两名默契搭档,连同视频和电影制作公司The Hummingbird Co.创意总监和线上内容平台Not Safe For TV联合创办人陈慧婀担任导演。这是何慧仪第一次与导演合作,为自己的创作进行完整排练,但她在写故事时,内心已属意陈慧婀当导演。首先,这部作品很个人,她不想只用它处理感受,而是希望有第三个人一同塑造作品,那样让她感到更安全,更能以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身份进入故事。

何慧仪与陈慧婀相识11年,对她的作品非常熟悉,知道她会对这个故事深有共鸣,带进更多关怀、温柔和细节。“这部作品的挑战在于它太个人,但和慧婀合作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快乐和治愈。排练室里通常只有我俩,慧婀形容这是两个女孩谈心,为作品和彼此腾出空间。”

《我是海藻》中,何慧仪分饰Sheryl和Cweed两个角色,前者内向悲伤,后者大嗓门外放。谈到自己和故事与角色的共鸣,在现实中名为Cheryl的何慧仪说,“Sheryl”是个文字游戏,让她与作品稍微保持距离,但这终究是一部半自传作品,创作的开端是为了理解汲汲营营如何让人迷失,还有习惯为难自己的坏毛病。现居墨尔本的李蕊倩则说,从小内心也住着一个Sheryl,即使搬到墨尔本上学,从未真正照顾Cweed。“当我更能自主游世界时,却发现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从那时起,我开始释放Cweed的一面,听她的话越多,越能发现自我。”

陈慧婀也发现本剧和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有相似之处,使她感到治愈。“那不仅是一种宣泄,也清楚地表明我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这也是我想为观众提供的。”

入围墨尔本艺穗节“最佳戏剧奖”

本剧曾在2023年墨尔本艺穗节入围“最佳戏剧奖”,并受列“评委精选”,如今在新加坡演出,对何慧仪来说意义重大,她将之形容为一部“拆解、处理和治愈”的作品。李蕊倩则提到,这部作品以“大嗓门”探索了一个过度思考者的感受。在墨尔本演出后,有观众走到她面前,说她们把自己代入Sheryl这个角色,感觉自己被看见了。她因而认为,本剧不仅是创作者直抒胸臆,也具有普世性。

承接李蕊倩的话,何慧仪相信这既是一个普遍故事,也是一部植根于新加坡的作品,其中包含的经验大多来自新加坡。“如今这部作品将在新加坡演出,邀请大家放慢脚步,为自己保有一处空间,处理和感受情绪。”

▲我是海藻(I Am Seaweed,英语演出)
南艺实验剧场(NAFA Studio Theatre)
1月16日至18日(晚上8时),1月18日(下午3时)
票价:38元
购票:2025.singaporefringe.com/I-AM-SEAW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