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四大美人”,身世无一不背负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与家国使命。即使在国力强盛的汉朝,“昭君出塞”的悲情故事依然被书写,并成为后世文学、乐曲、杂剧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在现存最古老的中华乐种之一的“泉州南音”中,即有大量“昭君曲”。

三女性命运身不由己

来临华艺节上登台的《君·心:南洋梦昭君》是由本地湘灵音乐社与台湾编导联合创作的跨界音乐舞台作品,以《出汉关》《山险峻》等“昭君曲”为音乐主轴,以一艘从泉州驶往马六甲的绿头大眼福船的船舱为布景,串联起三位近代女性的命运。从“去匈奴和番”延申到“下南洋过番”,两种命运虽然跨越千年,但都承载了女性在离别与未知中的勇气与决心。

《君·心》由台湾编剧周慧玲、导演李易修,湘灵音乐社音乐总监黄康淇共同创作。“周(慧玲)老师是一位长期关注新加坡的学者、编剧,也是导演,我找她帮忙编剧的时候,讨论了音乐、戏剧的比重,也探讨如何在南洋、马六甲这样的空间设定中讲述昭君的故事。”李易修说:“在一个元代版本的昭君文本《汉宫秋》中,王昭君是投水而死,我们以此找到一个契机。”

插草卖身的南音歌旦阿昭,被迫承父业押船经商的南君,远嫁南洋世家的知识女性以心,三人在这艘注定无法抵岸的船上相遇。她们各自以或唱、或写信、或唠叨的形式,诉说自己不由自主的身世命运,但以心却在写信落笔时永远记不住日期,如此场景周而复始;阿昭则在一旁冷眼旁观唱着“昭君曲”,暗示着这艘船不幸的结局。

李易修尝试以开放视角重新解读昭君出塞的故事。(陈斌勤摄)
李易修尝试以开放视角重新解读昭君出塞的故事。(陈斌勤摄)

李易修说:“台湾民间中有地缚灵的传说,地缚灵是指有心结未了,而无法接受或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的亡灵。他们被束缚于地域限制,无法超脱。”

初看剧本如被雷击

饰演南君的陈佩雯说:“南君内心是复杂纠结的:一方面,她作为女性接手家族生意跑船经商,内心感到骄傲且激动,但她接手家族也是被迫的,因为弟弟为了探险的兴趣远游敦煌。远嫁南洋的新娘以心,还没见到夫婿就葬身鱼腹,每个人心中都有各种无奈和不甘。直到一个百多年前打扮的小伙子简黄的到来,才让一切真相大白,得以重见天日。”

李易修说自己刚看到剧本的时候,有“被雷打到”的感觉。“面对沉船这样的困境或者失败,我们要怎么走出来?昭君出塞的故事,当我们进入某种文化体系的诠释,好像必然就是悲剧。但塞外的生活未必不是一片新天地。有时我们看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世界,需要一些外力的帮助。所以简黄这一角色的出现,最后得救的结局让我十分感动。”

节奏把握最难

关于执导这部作品,李易修认为最难的是节奏把握。李易修本人有学习南音和梨园戏的功底,对音乐内涵掌握有度。“最大的挑战就是南音很慢,可能比昆曲还要慢很多倍。因此我在戏剧表演上会突出一个对比,唱的时候就好好欣赏南音的悠远清韵;转过镜头来,则是几个年轻人较为活泼的打闹和拌嘴。”

除了深刻的叙事层面,《君·心》在形式上也大胆创新。黄康淇以古曲古谱为原材料重新编曲,保留古韵的同时,更贴近戏剧的情感铺垫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湘灵音乐社首席乐手林明依饰演的阿昭、洪小婷饰演的以心、陈佩雯饰演的南君,以及韩乾俦饰演的简黄,各自以不同的情感状态回应命运的束缚,巧妙地在昭君与南洋之间架起桥梁。《君·心》不仅是一场南音与戏剧的实验,也是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一次探讨。

▲君·心:南洋梦昭君
滨海艺术中心·新电信水滨剧院
2月14日(星期五)、2月15日(星期六),晚上8时
票价:40元至60元
购票:sistic.com/events/heart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