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飘洋过海来到南洋,不希望后代忘记根本,所以在大门挂起堂号。堂号是姓氏发祥的本源,源远流长,不仅用以缅怀先祖和团结宗亲,也方便后代到中国寻根问祖。

卓湘恪(77岁)的父亲1915年从中国福建南安来到新加坡,家门前挂着“云峰”的堂号匾额,村里还有很多卓氏同乡。村民20世纪60年代开始养殖热带鱼,甘榜拆迁后,热带鱼场搬到淡滨尼一带。

卓湘恪二哥在淡滨尼经营热带鱼养殖场时,住家仍挂着老家的“云峰”堂号。(受访者提供)
卓湘恪二哥在淡滨尼经营热带鱼养殖场时,住家仍挂着老家的“云峰”堂号。(受访者提供)

其中一家鱼场由卓湘恪二哥经营,老家堂号匾额也搬到鱼场。卓湘恪说:“我们的屋子1955年重建时,一名村民卓添宝临摹名家字体,帮我们做了一块红底黑字的堂号匾额。他为人很热心,为许多村民免费服务。”

挂了20多年的堂号匾额“云峰”,是卓湘恪的儿子请擅长书法的同学写的。(关俊威摄)
挂了20多年的堂号匾额“云峰”,是卓湘恪的儿子请擅长书法的同学写的。(关俊威摄)

淡滨尼一带鱼场在2001年面临拆迁。堂号匾额过于沉重,二哥一家没有带走。卓湘恪感到心痛无奈,决定在宏茂桥自家组屋单位门口挂一个。这块挂了20多年的堂号匾额,是卓湘恪当年还在念中学的儿子,请擅长书法的同学写的。

两友人跟着挂堂号

郭治兴的“汾阳”堂号是电脑选字的塑料匾额。(关俊威摄)
郭治兴的“汾阳”堂号是电脑选字的塑料匾额。(关俊威摄)

卓湘恪的做法影响了两位朋友。郭治兴(68岁)从前住在乌鲁三巴旺“柑水厂”附近的甘榜,他说:“我记得老家有挂‘汾阳’堂号,匾额是黄底红字。听朋友(卓湘恪)讲起,也想去做,当时我已搬到兀兰这间四房式组屋。我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只有我一个比较‘老头脑’,要挂堂号。”

叶晋福的木质匾额,不仅有堂号,还刻上年份和名字。(关俊威摄)
叶晋福的木质匾额,不仅有堂号,还刻上年份和名字。(关俊威摄)

两人住在义顺的朋友叶晋福(78岁),住家外的堂号匾额则是木制(约200元)的,印刻“南阳”二字,右边一行小字“甲申年吉立”(2004年立),左边一行小字“叶晋福题”。

叶晋福说:“字是电脑选的,不是我写的,不过制作公司的人说要这么印。从前我们在甘榜没有挂匾额,农历新年前会找人写春联和堂号,一年后再换新的。我觉得传统应该要保留,不然会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三人都说,有亲友到访时会对匾额感到好奇,年轻一代甚至不知道堂号是什么。

卓湘恪说:“我们这么做至少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再借机跟他们解释。可惜我的能力有限,只影响到两位朋友,希望早报报道出来后,会有更多人响应在大门挂堂号。这不但能让年长一辈回忆昔日甘榜的传统,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也会知道彼此姓什么。”

新加坡常见堂号

堂号最初是指厅堂的名称。古代同姓族人聚居在一起或附近宅院,堂号是共同徽号,祠堂和家庙匾额也会题写堂号。堂号的来源主要有地名(如宗族发源地或发迹郡名)、典故(宗族相关故事或功业)、训词和祖先名字等。

新加坡比较常见的有颍川(陈)、西河(林)、江夏(黄)、陇西(李)、清河(张)、太原(王)等。

一个姓氏不止有一个堂号,如陈姓就有颍川、汝南、下邳等八个堂号。“汾阳”是郭氏众多堂号中最著名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受封汾阳郡王,这一支就以“汾阳”为堂号。

一个堂号并不专属于一个姓氏,如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用“六桂”堂号。追本溯源,这六个姓氏都是翁姓后裔。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