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绘本对幼小心灵的启蒙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我接触过不少绘本,家里也给小孩买了不少。

事实上,为孩子选绘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给孩子们买的绘本中,不少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欢迎。

选书时,我会有意识地从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想象,哪一本会吸引到他们的目光。

可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些我自认很不错的绘本,或网上风评很好的绘本,却受到孩子们的冷遇。

这或许与我和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不同有关。

作为成人,我欣赏绘本时更习惯先从文字开始,然后才看图画,在阅读的同时,调动既有的经验,以形而上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

孩子们则不同,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内心如一张白纸。

我想他们更依靠直觉,注重事物的表象。翻开绘本,相比抽象的文字,孩子们更易被直观的图画吸引,从色彩与图形的丰富细节中得到收获,在文字带动下进行阅读。

孩童的性情活泼,专注较短,心智处于快速成长的状态。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的认知与经验便有所发展。同样年纪的孩童,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点因人而异。即使同一孩童,在不同的时间翻开同一绘本,吸引他目光的部分或已不同,阅读体验也有所不同。

绘本的作者大多是成人,他们是如何为性情各异,认知与心智都在不断变化的孩童设计绘本呢?

要如何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设计出他们常读常新的优秀作品呢?

怀着这些疑问,我向朋友戴芸(旅居新加坡的中国童书作家)请教她的获奖作品《苏丹的犀角》的创作历程,又翻阅了一些资料,才对绘本的设计与创作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苏丹的犀角》是2019年由蒲蒲兰绘本馆出版,适读年龄是四岁以上,该书曾获第七届丰子恺儿童图书奖等国内外不少奖项,还出了繁体版和法语版。

值得注意的是,《苏丹的犀角》2024年获得法国童书金刚奖中年级组冠军。金刚奖是由13万学童票选的,中年级组是八到九岁年龄段。

《苏丹的犀角》能同时得到大人和孩子双方的高度认可,且适读的年龄跨度大,从四岁到九岁,及更大的孩子,都能从中得到收获。能做到这两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绘本有两个作者,文本的作者戴芸,图画的绘者是画家李星明。

戴芸本身就有很好的绘画功底,仍然请专业的绘者来完成图画的部分,是为了让图画的部分达到更细致入微的效果。

这本书的主题是生态保护,唤醒大家意识到物种灭绝的严峻形势。它讲述了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一生,借此激发儿童读者的共情,进而唤起他们爱护生命的意识。

对这样宏大的现实主题,对童书作家而言的挑战是巨大的。

作品要在非虚构的现实基础上创作,不能天马行空地编故事。

孩童对世界的了解并不多,未必了解人与万物间深刻而复杂的联系,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是行不通的。

为解决这个难题,戴芸在犀牛与人之间找到了一套共通的密码。

妈妈因人类的盗猎而离世,无依无靠的它却得到了人类的救助。远离家乡,被禁锢在陌生之地,孤单的它并不孤独,怀着爱心的伙伴照顾它、陪伴它、安慰它。在生命的暮年回返家乡,失去了繁衍后代的能力,失去了象征身份与自我的犀角,却得到守护者的陪伴,在平阔的草原散步,在干爽的微风中休憩,在平静的生活中终老。

这些人生境遇是共通的,能唤起孩童们的共同情感,于苦难中看到爱与希望,无论他们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而且,经过艺术的加工,它们也能契合在犀牛苏丹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中。

在这个绘本中,犀角的意象是点睛之笔,它是犀牛身份的象征,又是它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苏丹的一生中,犀角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作为故事的主轴贯穿始终。

掌握了这套密码,并不意味着作者们凭此便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事实上,绘本的创作过程(特别是双作者),比单纯的文本写作或绘画都要复杂。

绘本最终完成,并非图画加上文字这么简单,而是如乐器合奏那样,还要考虑如何将文字与图画各自独有的特色发挥出来,巧妙地加以配合,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最佳效果。

学者夏平将绘本中文字与图画关系分为五类:互相对称,互相依存,互相衬托,互相偏离和互相并行(绘本中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J]. 出版科学, 2016, 24(2): 36-39)。

文字与图画达到高完成度的结合,离不开两个作者之间的互动。

戴芸曾有这样的经验,绘本的文字部分完成,却迟迟等不来合适的绘者。

即使找到心仪的绘者,经过一番沟通,绘者还需要更多时间进一步的思与创作。经过漫长的等待(可能长达几年),文本作者终于收到绘画的部分(《苏丹》的绘者李星明绘画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我想文本作者打开图画前可能会先祈祷一下,因为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惊喜还是惊吓。文本作者心目中所想的画面,与绘者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所绘出的图画,可能是很不一样的。

绘画与文本两方作者可能需要再次(或多次)沟通,文本与图画或许要多次修改与磨合,直至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最终才能定稿。

从题材来看,《苏丹的犀角》是非虚构创作,故事中苏丹的不幸遭遇,图画中犀牛、人与动物的形象特征,自然景观与色彩,都是客观现实层面的。

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是反映现实世界的镜像,呈现给孩童的这个绘本则尤其需要客观、真实且具体而微。

创作《苏丹的犀角》时,为捕捉苏丹生命中真实而微妙的动人细节,戴芸与绘者李星明亲自去往肯尼亚的自然保护区。

他们探望步入生命暮年的苏丹,抚摸它树皮般的肌肤,同它的守卫们交谈。他们经过自盗猎者们手中缴获的犀角象牙焚毁后的灰烬堆,直观体验了苏丹“生于斯,死于斯”的非洲大陆,它的天空、阳光、温度、风、云影与天光……

为使儿童读者们对动物产生共情,作者们在保持作品中客观真实的同时,也在创作中大量使用虚构的技巧。

在文字写作中,作者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将事件中时间与空间的转变进行巧妙的处理。将事件转换成故事,赋予犀角强烈的隐喻与象征,使用拟人的手法,让动物有了人类的心灵,具有人的感受与想法。

在绘画方面,绘者加入大量丰富的细节。不同的色调代表苏丹生命中的不同阶段与生活处境。它的生命状态,其它动物、人物与景观在细节上都十分写实。

同时,绘者的画笔也赋予犀牛生命的灵性,让苏丹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它灵动的眼神、微妙的肢体语言……都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图画中用色彩代表苏丹的情感,也用隐喻的方式来处理现实中沉重的部分,比如苏丹妈妈头部的红色表示它失去了犀角并死亡,用苏丹的睡眠来表示它死亡的最终到来。

朋友,我决定在此打住,不再继续关于绘本的话题。

当我试图了解绘本的设计和创作时,感觉像在扒开一颗卷心菜,一层下面还有一层。

我想孩童阅读一个优秀的绘本,和认识真实世界是有几分相像的,每次能看到新的东西,每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曾读过一个关于我们生活的无限世界的隐喻——“大自然是一个无限的圆球,其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则不在任何地方。”(《帕斯卡圆球》,博尔赫斯)

我想每个孩童也像一个圆球,他们的心灵是球的圆心,而圆周则可能到达宇宙的任何地方。

真心希望我们的孩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尽可能多的优秀绘本。

祝您的圆周在宇宙中不断延伸!

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