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交响乐团和新加坡华乐团近两个乐季的节目单上,都可找到本地指挥家连汶华的身影。他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担任指挥科与当代作品赏析教职,并创办旅行者小交响乐团(Wayfarer Sinfonietta)与本地多个歌剧团体展开合作,是当下新加坡风格最多元的管弦乐指挥。

本科学习长号演奏的连汶华坦言,如今的艺术成就是他始料未及的。起初他只是希望留学后回国,好好当一名管乐团指挥。然而一路走来,总是有新的领域吸引他不断探索学习。著名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和彼得·厄特沃什(Péter Eötvös)更是他成长之路上的伯乐与贵人。

同很多新加坡人一样,连汶华也是通过本地主流学校的课程辅助活动(学生社团)接触到音乐,家族里并没有人从事相关工作。2006年,连汶华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并继续上课学习长号,参加国家青年交响乐团。这份热爱让他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隔壁的音乐学院,在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太太的鼓励下,连汶华在2007年成功考入杨秀桃音乐学院。

“2011年临近毕业时,我意识到本地几乎所有中小学都有管乐团,但指挥大多由演奏者转型而来,缺乏系统训练。所以我希望去美国系统学习管乐指挥,希望之后回国做一名专业管乐指挥。”连汶华说:“2011年至2013年我在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主修管乐指挥,期间我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大师班,因此结识了我后来在伊斯曼音乐学院的导师尼尔·瓦伦(Neil Varon),之后在他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

连汶华说,瓦伦是定居在德国的美国籍指挥家,在欧洲大陆的歌剧院有丰富的指挥经验。随他学习的经历让连汶华拓展了曲目,包括歌剧作品,并接触到莫扎特以及更早的曲目,因为此前长号这件乐器并不在管弦乐编制里。伊斯曼音乐学院对于新作品的研究,也让他对当代古典乐作品产生兴趣。

参加大师班受宠若惊

2016年,连汶华收到海廷克的邀请,参加在瑞士琉森举办的大师班。连汶华以受宠若惊形容当时的感受:“海廷克亲自选定了名单,总共有20人,通过指挥乐团实践筛选后,六个人会作为台上指挥乐团的示范生,其他的在台下观摩。名单中还有陈以琳(现任安特卫普交响乐团首席指挥),Christine Reif(现任瑞典Gävle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这些国际乐坛新秀。这段经历让我信心倍增,开始考虑进入专业的指挥生涯。”

2016年至2018年,连汶华成功考入波兰国家广播乐团担任助理指挥。“这是我首次真正进入指挥家的职业环境,每天随首席指挥、客席指挥学习曲目,学习与穆特、潘德列茨基这样的顶级名家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职业经验。”

2019至2020年,连汶华受邀参加匈牙利指挥家、作曲家厄特沃什担任导师,为期两年的训练营。期间他随厄特沃什到访英国BBC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和荷兰皇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学习,并在匈牙利参加大师课,包括与重要的当代作曲家面对面交流作品。“当代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你可以和走在艺术前沿的作曲家直接对话,探讨当下的许多观点和议题。”

华乐唤醒文化认同

连汶华首次接触华乐是在2019年,参加由新加坡华乐团主办,时任音乐总监叶聪指导的指挥家工作坊。连汶华说:“华乐中许多乐器的音色,带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我从小就对中国历史充满兴趣,甚至开始选择就读历史系。华乐的声音仿佛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化认同。”

如今,连汶华还担任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的常任指挥。近期,他委约著名爵士乐钢琴家兼作曲家卓可容为青年华乐团创作新作品。他说:“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索新的声音。音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多方协作,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指挥更是调动和整合资源的关键力量。”

带本地作品登国际舞台

连汶华2025年将受邀去台北和成都指挥华乐团,他特别决定带上多名新加坡本地作曲家的作品。他认为,新加坡的音乐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积累,已经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将这些作品带上国际舞台,让更多人听到它们的声音,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

连汶华说:“指挥的职责不仅仅是领导乐团或首演新作品,更重要的是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在新加坡,我们的音乐厅和节目单长期以来由欧洲的经典作品主导。然而时代在改变,我认为支持身边的演奏家、作曲家同样重要,包括演出他们的作品,指导有志向的学生等。重点不在于我指挥过多少个乐团或去过哪些国家,而在于我希望通过指挥的身份,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包容的音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