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观鸟的缘故,最近也开始收集鸟类相关书籍。

观鸟人的第一本“鸟书”往往是与观察地相关的田野指南,尽管如今网络资讯很充足,但纸本指南还是必不可少,就像字典一样,在适当的开本中一次过浏览有关联之鸟类信息,可以快速建立起鸟类智识谱系。要认识新加坡鸟类,林金成、杨鼎立与林金泉合著、达娜·加德纳(Dana Gardner)绘图的2023年版“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Singapore”(新加坡鸟类田野指南)是不二之选。

林金成、杨鼎立与林金泉合著、达娜·加德纳绘图的《新加坡鸟类田野指南》记录了新加坡422种鸟类图鉴与简述。(互联网)
林金成、杨鼎立与林金泉合著、达娜·加德纳绘图的《新加坡鸟类田野指南》记录了新加坡422种鸟类图鉴与简述。(互联网)

若想进一步认识鸟类,市面上有相当多书籍供选择。

友联书局进书丰富

本以为本地华文书店不大会进这类书,但友联书局却给了我极大惊喜,店长叶家维推荐了好几本书,从科普类如麦克·昂温(Mike Unwin)作、三宅瑠人绘的《跟着80种鸟环游世界》;川上和人等著、松田佑香绘《和路边的野鸟做朋友》,到自然史著作如史蒂芬·摩斯(Stephen Moss)《鸟类创世纪》、史考特·韦登索(Scott Weidensaul)《候鸟长征》;甚至还有宠物鸟病理相关,由台湾兽医张佳倖书写的《鸟医师诊疗室》,满足读者对鸟类的好奇心。

从本地华文书局友联书局搜罗到的鸟类相关书籍,内容丰富。(陈宇昕摄)
从本地华文书局友联书局搜罗到的鸟类相关书籍,内容丰富。(陈宇昕摄)

对叶家维而言,书店引进这类冷门作品,久而久之可以集合起来主题展示,为门市顾客引介不一样的内容。

《和路边的野鸟做朋友》提供一些日本常见鸟类的冷知识,为读者解答鸽子为何边走路边前后摆头的原因、翠鸟献鱼求爱时展现的“暖男性格”等,是不错的趣味入门书。《跟着80种鸟环游世界》则从全球1万1000多种鸟类中精挑细选出80种鸟,展现鸟类的丰富多样,包括鲸头鹳、大杜鹃、斑头雁、白头海雕、剑喙蜂鸟、泰国八色鸫、华美天堂鸟、皇帝企鹅等,视野更开阔,扩大读者眼界,当中也包含了作者对物种保育的愿景。

麦克·昂温是英国自然书写作家,他在《跟着80种鸟环游世界》前言中写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正值COVID-19疫情阴霾笼罩全球,在我这个世界的一角,充斥着随之而来的恐惧和混乱,对于几百万个困在家里无法去工作、旅游或跟爱人见面的人来说,鸟类迅速成为他们安慰和解脱的来源,人们开始在保持社交距离的散步时光中仰望天空,或倾听那些填补了新的寂静的声音。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快乐是一种启示,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要忘了身体力行,支持地球上鸟类的未来,鸟类需要我们,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鸟类。”

人类文明与鸟的关系

读完两本轻松的鸟类科普书后,史蒂芬·摩斯《鸟类创世纪》将进一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明与鸟的关系。摩斯是英国资深自然史学者,他在这本书中以渡鸦、鸽子、度度鸟、达尔文雀、南美鸬鹚、雪鹭、白头海雕、树麻雀、皇帝企鹅共十个主题,揭示鸟类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像是作为通信工具的鸽子与揭开协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奥秘的达尔文雀(其实是十几种同源的小鸟)。读了这本书,或许你会对一些鸟类改观,像是鸽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功累累,平日就不敢再嫌它们数量太大,有碍观瞻了。

我也在“微信读书”查找一些中国出版社推出的鸟类书籍,有一些精彩的译本值得推荐。

美国鸟类学家珍妮弗·阿克曼(Jennifer Ackerman)《鸟类的天赋》与《鸟类的行为》二书,汇整了科研界多年研究鸟类的成果,从鸟类的心智能力、沟通能力、歌喉、使用工具的行为、审美能力等方面,推翻鸟都是笨鸟的刻板印象,教育读者如何欣赏鸟类行为与生活形态的特别之处。

美国鸟类学家珍妮弗·阿克曼的《鸟类的天赋》与《鸟类的行为》打破鸟类不如灵长类聪明的刻板印象。(互联网)
美国鸟类学家珍妮弗·阿克曼的《鸟类的天赋》与《鸟类的行为》打破鸟类不如灵长类聪明的刻板印象。(互联网)

她在《鸟类的天赋》中写道:“人们对鸟类认识的谬误来自这样的信念:鸟类大脑容量如此之小,因而它们只能诉诸本能反应。鸟类大脑没有像人类大脑皮层一样的结构,而人的思维就产生于皮层的沟壑结构里。鸟类保持相对较小的脑袋有着充分的理由,我们认为这是为了满足以下要求:在空中飞行、抵抗重力、盘旋、燕式旋转、俯冲、连续飞行好几天、迁徙数千英里、在狭小的空间里辗转腾挪。这些似乎印证了鸟类为了成为飞行高手,而不得不牺牲认知能力。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事实恰好相反。鸟类的大脑的确迥异于人类。这不足为奇,毕竟鸟类和人类3亿年前就在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了。但确实有些鸟类的大脑在身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就像人类一样。不仅如此,当脑力派上用场的时候,脑神经的数量、位置、连接方式比脑容量大小重要得多。而一些鸟类的大脑含有大量的有效神经元,其密度接近灵长类的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也近乎人类。这也许对解释为何特定种类的鸟有如此高级的认知能力大有帮助。”

美国耶鲁大学鸟类学家理查德·普鲁姆(Richard Prum)的《美的进化》更是试图打破人类对其他物种无智力、无审美能力的偏见,从达尔文晚年提出的“性择说”出发,通过鸟类的审美意趣如何驱动性择进化,展现出雌性动物的性选择主动权,如何改变物种进化的方向,借此反思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生理与性别议题。

鸟类对美的追求,也改变了物种进化的轨迹。(互联网)
鸟类对美的追求,也改变了物种进化的轨迹。(互联网)

自然选择不是唯一源头

普鲁姆说:“进化甚至有可能是‘退化’​,比如,性装饰器官非但没能发出任何有关配偶客观素质的信号,实际上还降低了求爱者和求爱对象的生存率和繁殖力。简言之,在追求自己主观偏好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做出适应不良的配偶选择,导致生物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更不匹配。许多进化生物学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我不敢苟同,这本书就是我对其原因的解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希望告诉读者,单靠自然选择是不可能解释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性装饰器官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极致性的。自然选择并不是大自然精巧设计的唯一源头。”

这种“退化”并非贬,读完这本书,可以感受到我们过往认识自然世界时所深信的那种天择论,过于阳刚,忽略了物种进化还有其他的柔软面向。

若说以上这些作品主要给人“哇”的惊喜感,那美国候鸟专家史考特·韦登索《候鸟长征》一书就必须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跟随韦登索的脚步,走访世界各地候鸟迁飞区,实地观察深受人类发展迫害的候鸟,如何在逆境中求存。

读了这些书再出发观鸟,所见所闻所感,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