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漫游。——梭罗
在新加坡,容易年纪轻轻就对散步上瘾。无论是city walk,还是nature walk,甚至是garden walk都令人回味。不仅因为永夏是适合散步的气候,更因为每条“路线”上,丰富的五感,让“用脚丈量城市”成了生活习惯。
青春期时,阅读舒国治《理想的下午》,对某种理想生活有期许,也许是按图索骥,也许是无意为之,要把生活过成了趋于理想的模样。
于我而言,肌肤之感是最灵敏的。新加坡四季常夏,容易失去对温度的判断。所以借由昼夜交替之际,让肌肤感受那一点点温差是现代人的感知必修课。私以为新加坡的最佳散步时间是晚上9点左右,白天燥热的天气,在月光的沁润下慢慢冷却下来,风中开始荡漾着某种清凉。这种清凉,让忙碌了一整天的思绪冷静下来,毛孔、筋络都慢慢进入松弛状态。散步时长也有讲究,慢慢走,走到身体微微发热, 背部徐徐出汗,即是最佳状态。这种微微发热,不是因为温度过高而产生的生理上出汗,而是身体在一步步与周围环境互动后,产生的结晶。我甚至觉得这些“结晶”,比真正运动中强制性的出汗,更具幸福感。它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是悄无声息的。
因为我家在山边,周围也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更少了霓虹污染,所以天空一片纯净。只要不是多云的天气,夜空总是星光如沸。幸运的话,还能看到头顶上挂着圆月或弯月,一副南洋星月共舞图。走过花园的小径,每户一楼人家都各有精彩,有人在阳台用VR玩沉浸式游戏旁若无人;有金毛趴在阳台上被清凉晚风拂过的地板上安静休憩,有胖乎乎的英短端坐在阳台玻璃门边看散步的我,试图产生眼神互动,它眼神里的渴望也是温和的,没有急切地叫喊,没有不安的骚扰,这样宁静的时刻和氛围,猫猫狗狗都通了人性,一起温顺地进入良夜。
路过公共区域,能看到儿童区的小木马、摇摇椅、小蹦蹦床和小木滑梯,白天小朋友们玩耍过,入夜了也不留痕迹,整洁地还原成初始状态,是邻里间共同维护公共区域的爱意。泳池边上有躺在长椅上肆无忌惮消磨时间的人;也有专注对话的情侣;泳池里有一两个人,手脚拍打着水面,发出清脆的声响,泛起涟漪。
临近圣诞时,就像走进一个圣诞装饰大会。每家每户不同的圣诞装潢,但也没有竞争之感,倒是创意层出,百花齐放。有人用紫色的灯,点亮典雅的夜;有人用小吊灯,一盏盏闪烁在夜里,如星如雨。大小不等的圣诞树在阳台上,吹着南洋晚风,是再合适不过的热带风情了。偶尔经过,瞥到一眼,总能轻易种草一项单品,比如今天我看中了邻居家的懒人沙发。物件背后连接的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这个懒人沙发,又或是阳台上的火烈鸟游泳圈,在祖辈消遣的麻将桌上加班的人,都呈现一种新加坡独有的都市松弛感。虽然跻身国际都市,但对身心的养护,维护着生活的灵感,小而美的创意总是不经意流淌在指缝间,缝补着人生主线外的碎片,奏出不徐不疾的生活乐章。
一家人坐在圣诞树旁,饮茶、谈天、吃水果,即便是对着电脑敲敲打打的加班人士,也面露喜色,毫不慌张,温和的气息流动在邻里间,适当距离的让渡,不打扰是彼此的温柔。以前我总是调侃赤道的圣诞,但这样散步一圈看下来,发现节日氛围和心情,不由刻板印象里的季节框定,心随境转,赤道的圣诞也可以很温暖。
一边散步,一边戴着一只耳朵的耳机,放着Cicada的《栖居在溪源之上》,另一只耳朵开放给广博的环境音。加缪说过:“每一天都该留些时间,用散步来感受生命。“ 12月初的小岛微风,带着雨季的清新,雨后总会有几只蜗牛在人行道上停留,雨停之后,又慢慢匍匐回草丛。我时不时低头,尽量避开蜗牛爬回草丛的路线,免得打扰它们的“迁徙”。在新加坡爱上散步,也是爱上人、动物与自然共生的环境和理念。在山里散步,你可能要准备时不时偶遇一群出来觅食的小猴子;在花园里散步,可能就要跟蜗牛、小鸟一起漫步;哪怕在城市里,也会看到在草坪里跑动的小松鼠、彩色公鸡……这也让我觉得,在新加坡散步,散的不是身体,还是心灵。如此共生生态圈中走一圈,心情和眉头都舒展了。
经过住宅楼,听到饭后洗碗碟清脆的碰撞声,也有准备入睡前洗一个热水澡的流水声,还有同样带着小狗出来散步的人经过身旁,只有踩草地的声音,没有乱叫的失控感,还有人在练钢琴,轻柔地回荡在花园的低空中,任其宽解着一天倦意。“散步就是找到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节奏”(约翰·缪尔),一切都有秩序,是一种默许的文明在心中竖起了一条标准线,是对彼此共生的敬意,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被。
走到后半段,注意力最灵敏的时候,身体热了起来,各个感官都打开来了,也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走到岔路口时,风的力度达到最大,吹拨着裙摆和发梢。刚洗完的头发,被风吹拂在肩颈周围,飘到鼻子里的,是浸润在发梢里的洗发露和护发素的清香。雨后青草地的清新,也值得一口口深呼吸,补充氧气。
小区的楼层不高,阳台朝内,格局通透开放,却丝毫没有嘈杂的声音,入夜的生活都是平和的,一呼一吸间,领悟到生活的顺意:这是一个共生的乌托邦,也是理想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是热带和赤道的温柔,也是新加坡散步的诗意。
一边散步一边灵感倍增,理解了为什么康德一到下午3点,就沿着城墙外的林荫道散步,走向森林,因为里面确实蕴含着巨大的人生智慧,开发出诗意与浪漫。
准备走回家,路过一户邻居的阳台,一个小男孩还在书桌前学习,心想:“要是我小时候有这样一个全小区托举出来的宁静共生的学习氛围,想必学习会很专注、很愉快,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果然,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养育一個小孩,需举全村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