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主任马辉洪(沈舒)十多年来积极采访新加坡文化人,记录香港与新加坡双城之间的文化交流,如今结集为《结缘香港——新加坡文化人访谈集初编》,由水木作坊出版,并订于3月30日在国家图书馆大厦16楼观景阁举办新书分享会。

马辉洪在书中采访了本地作家田流、谢克、骆明、林臻、蔡欣、英培安、石君、原甸、欧清池、秦林、孙爱玲、甘德谦、吴明珠、章星虹,及文化人杨善才、艺术家高慧碧。全书以对谈体呈现,并附录四篇从香港视角回看新加坡的文章。

马辉洪在后记中透露,他是因为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研究院进修兼读制哲学硕士课程以香港作家舒巷城为论文题目时意外发现舒巷城与几位新加坡作家关系密切,于是在2009年毕业后展开“回忆舒巷城”口述历史计划。几年后他扩大计划,开启“结缘香港”口述历史计划,访问更多新加坡文化人,于是有了本书的内容。

书名“初集”隐含“续编”之意。马辉洪说:“我期待将来与更多新加坡文学文化界前辈,一起追忆他们与香港文学文化的因缘。”

蔡欣为本书写序时,盛赞马辉洪的工作“为新港两地文化史留下弥足珍贵的一页”。

他还写道:“《结缘香港──新加坡文化人访谈集初编》中好几位受访者已归道山。感慨之余,不禁想起2023年谢世的故友新加坡诗人梁三白。三白于1986年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休假一年,期间曾见过诗人何达先生(他和我都曾受何达的诗歌影响。何达对我有提携之恩,我却与他缘悭一面。)又,三白早期的诗作多发表于香港《文艺世纪》,香港上海书局为他出版了署名沙飞的第一本诗集《鹰的颂歌》。三白去世前一年马先生几次通过我想联系他,可惜当时他已病重,连我的电话也无法接听。终于错过了。否则当会有另一篇精彩的访谈。”

孙爱玲在另一篇序中也认为马辉洪这本访谈集视角全面,访问题目深入,资料准备充足。

孙爱玲发现,本书不仅是谈香港对新加坡文化人的影响,也强调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她写道:“我在阅读众稿件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见香港的作家艺术家到了新加坡,与新加坡作家互动所给与的贡献。如《从香港到新加坡──浅析廖一原〈思前想后〉及其改编》一文,叙述廖一原的小说《思前想后》对南洋的影响,当时印了四万多册。后来菲律宾和新加坡都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新加坡作家田流把《思前想后》改成四幕剧。沈舒在《结缘香港》也认真访问了田流,田流说明他改编小说的原因,还有改编成剧本的情节变动,以及如何将香港地方色彩改成马来亚风土化。这种双向的磨合,用心良苦。”

来临新书发布会上,马辉洪将与蔡欣、孙爱玲对谈,畅叙新港文化人相互学习、请益的密切关系。

《新加坡文化人访谈集初编》新书发布与分享会
3月30日(星期日)下午2时至4时
国家图书馆大厦16楼观景阁
入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