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比人类大脑更复杂之物,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与国际多媒体工作室Moment Factory合作策展“镜域:心思之旅”(Mirror Mirror: Journey Into the Mind)展览,以深入浅出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引领我们探究大脑如何感知现实。
这是艺术科学博物馆“身与心:做人的艺术与科学”活动首展。副总裁哈尔格(Honor Harger)说:“在人工智能(AI)主导全球对话的时代,‘镜域:心思之旅’将焦点转移到人类智能上。这个互动展览探索了我们如何思考和感知。通过Moment Factory的趣味装置和新加坡神经科学家的科学见解,展览邀请观众进入自己的思维,亲身体验大脑如何构建现实。”
展览设八个房间,访客面对三道大门作选择。记者选了红色,不同颜色的门通向展览的不同部分,最终会看完所有。在你尚未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之前,其实潜意识或已决定。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最快会在人清楚意识到的10秒之前,就已做出决定。
记忆怎么形成?“记忆之库”(Memory Storage)房间将记忆的获取、整合与保存以脚手架结构与交互式装置视觉化,记者以手机扫描QR码,输入词语,词语出现在荧幕上,与他人共享。每9分钟荧幕更新一次。而在“开设天窗”(Open Window)房间,记者扫码后,利用网络应用程序挑选、输入几个词语后,AI技术生成出诗文,成为荧幕上文本图像网络流淌的部分。这是模拟大脑如何创造出诗句。
新加坡是展览亚洲首站
此展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卡尔加里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展过,新加坡是亚洲首站。新加坡版与神经科学学会新加坡分会(SfN.SG)的四位科学家合作,在“灰质”(Grey Matter,特指大脑中神经元区域)房间提供科学信息,例举现实生活的例子来让大脑的无形运作变得更加“可见”。
延伸阅读
每次大脑传递信息,都有超过860亿个神经元在活动,维持身心之间的联系,并影响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展览探索感知、记忆、身份、意识,引用之前网络热议“裙子是黑蓝还是白金颜色”之争带出不同人对色彩感知力有别。参与的神经科学家Ajay S. Mathuru博士对AI毫不担心,他说:“AI是没有意识的工具,若没有人类,它们不会存在。它们只是搜索得比较快的新工具罢了。”
“灰质”也呈现新加坡艺术家蔡艾芳的抽象装置《轴突》(Axon),通过一组屏幕组成的声音与立体装置模拟大脑内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放电行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原来大脑思考时,犹如烟火迸发。
在“集思广益”(Brainstorm)房间,记者向荧幕丢球,好像在玩电脑游戏。参与对话之人的大脑活动会趋于一致,并产生共情。走入“情绪之境”(Moodscape)房间犹如置身迷雾,可坐在摇椅上观察大脑如何感知颜色以及不同颜色引发的情绪反应——原来我们可以分辨超过1000万种颜色!“回音之林”(Forest of Echoes)房间由镜像柱、激光和雾霾构成,镜像柱中不时反射出自我,让人想想身份的构成。
在“未来之反映”(Mirrors of Tomorrow)房间,记者摆出姿势,从投影到交互式镜子的一系列符号中作出选择,带走一张写着信息的塔罗卡。心理学的叙事理论认为大脑主要靠创造故事来工作,所有记忆结合,构成世界的心理模型,塔罗算命也是叙事的一种。
展览即日起至7月6日举行,入门票18元起,可上网bit.ly/4c5ng9C购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