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忙于生计的父母无暇照顾我们,便说:“去图书馆玩吧。”在80年代,休闲、娱乐的方式远不及现在丰富,诱惑也少。因此,图书馆成了许多孩子的共同回忆——它就像个托儿所。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些在图书馆度过的小日子,以及读过的一些书,比如《窗边的小豆豆》。当时读到这本书,我都会想:为什么我从未遇到书中那样的学校和校长?一个愿意认真倾听孩子想法,花时间了解他们个性的地方。

旅行时,我也喜欢逛图书馆,未必是为了读书,而是想看看不同地方的图书馆是否藏着有趣的事物。这些为公民而设的空间,其设计如何贴合使用者的需求,往往也能给我不少教学上的灵感。

位于东京中央区的书本森林图书馆(Hon no Mori Chuo)巧妙地将“书”与“森林”联系在一起,整个设计理念源于大自然。它不仅是一座图书馆,还融合历史资料馆与咖啡厅,成为一处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在天灾频发的日本,防灾意识深入人心,这栋建筑同样兼具防灾功能——地下一楼便是防灾物资仓库。

这里不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是一处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叶孝忠摄)
这里不仅是一座图书馆,更是一处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叶孝忠摄)

图书馆共五层,藏书约42万册。建筑正立面层层交错,像是森林里的枝丫自然无序的生长。面向街道的一侧采用落地玻璃,馆内采光极佳,让阅读变得更加舒适惬意。整座建筑由日本建筑师佐藤健寿(Kenji Sato)设计,并荣获2023年优良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

随处可见“植物”元素

既然以“森林”为灵感,馆内随处可见“植物”的元素。有些是具体的,例如树木与园林;有些则是抽象的,比如入口天花板上的照明设计,以线条和点状结构展现叶脉般的纹理。底层象征树根,天台代表树冠。我最喜欢那座开放式的天台,经常能看到当地居民拿着书,坐在户外阅读,仿佛置身树冠之上,视野开阔,心境随之舒展。

博物馆(乡土资料馆)则设于馆内一层,收藏了江户至昭和时代与中央区密切相关的珍贵文物和历史文献。二楼则是小朋友的天地,富有童趣的阅读空间能让想象力飞翔,其中三至五层是藏书馆的主体。

书本森林图书馆面向大众开放,藏书涵盖文学、生活、科技、管理等几乎所有类别。(叶孝忠摄)
书本森林图书馆面向大众开放,藏书涵盖文学、生活、科技、管理等几乎所有类别。(叶孝忠摄)

图书馆面向大众开放,藏书内容十分多元,从文学、生活到科技、管理,几乎涵盖所有类别,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比起书籍的丰富性,我更关注的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细节设计。例如,馆内配备了书本消毒机,在后疫情时代显得尤为贴心。新加坡的图书馆现在已经不提供纸质报章,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书本森林图书馆内还能翻阅报章,为不熟悉科技的老人提供多一种选择。

图书馆内配备书本消毒机。(叶孝忠摄)
图书馆内配备书本消毒机。(叶孝忠摄)

此外,我常常担心在馆内手机铃声响起,影响他人阅读,而若要接电话,又得匆忙走出馆外,略显麻烦。但书本森林图书馆贴心地设有供人通话或进行线上会议的小房间,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正如日本给人的一贯印象——细节之处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