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星期一,传来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秘鲁著名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译尤萨)在利马去世,享年89岁。

大约二十年前,对人生和工作都感到强烈的困惑与不适的笔者,常常去草根书室。书店不大,却有别处鲜少见到的西方经典。一个周末的下午,笔者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小书,随手翻开,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那是一本书信集:一个人敞开了心扉,真诚而亲切地向青年后辈分享自己对文学的看法,以及对小说写作的经验。

熨贴心灵的语气是一个孤独的青年所需要的,书中所谈的主题更是读者所渴求的。直至今日,再次读起它,这些句子仍令人激动不已:

“关于文学抱负,我有许多不敢肯定的看法,但我敢肯定的观点之一是: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由巴尔加斯·略萨写给一位对写作充满激情的青年小说家的12封信组成。(互联网)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由巴尔加斯·略萨写给一位对写作充满激情的青年小说家的12封信组成。(互联网)

那正是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作家那时还未获诺贝尔文学奖,市面上他的华文翻译作品并不多。

剖析小说写作技巧

对一个初窥文学门槛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它并非如评论家那样只是对小说赏析与评论,更没有像有些作家那样将自己的成就归于上天所赐与的才能,而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从技术层面将小说的写作神秘外壳层层拆开。

这本书的语言具体而实在,引用大量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加以说明(读者借由此书认识到更多的经典作品与作家),让初学者了解大师们所写的经典作品所用的技巧并非高不可攀,拆解开来不过是常见的“技术零件”罢了,只是大师们将它们运用地巧妙而纯熟罢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笔者越发意识到这本书的充满人生智慧和文学感悟。比如略萨认为文学写作的起源是——反抗精神,最初读到此处时心里不以为意,以为他指的是对独裁与压迫的反叛与抗争。可在后来的重读中,越发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反抗精神能够以各种不同形式,深刻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个人意志与现实层面的不断摩擦碰撞中。

为民主和自由不懈奋斗

略萨1936年3月28日出生于南美洲秘鲁的一个单亲家庭,后父母复婚。略萨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据说他的父亲认为诗歌会使孩子没有男子汉气概,便在14岁时强迫他进入了一所军事学校,那里压抑可怕的生活让略萨认清并坚定了自己的文学抱负。

凶暴的父亲是略萨不幸的根源,也成为他反抗独裁、为民主和自由不懈奋斗的动力(恩里克·克劳泽,M译丛044《救赎者:拉丁美洲的面孔与思想》)。

略萨在27岁时发表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城市与狗》,便是与他在军事学院这段经历有关。

《城市与狗》是略萨根据自己少年时在军校的亲身经历写成。(互联网)
《城市与狗》是略萨根据自己少年时在军校的亲身经历写成。(互联网)

《城市与狗》小说画卷是自秘鲁首都利马一所军事学院展开。学校誓言彻查试卷被偷之事,不久便有人检举了小偷,而盗窃集团的老大发誓查出告密者并报复,在不久后的一次实弹演习中,一名学员被人开枪射杀……小说故事以学院5年1班出身性格各有不同的几名新学员为主线(秘鲁军中用公狗perros贬称新兵,这也是小说名字的由来),运用现代小说的写法(如内心独白、意识流),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轮流叙述,如同交响乐章一般,将炼狱一般的军事学院以及所在城市的生活景观展现出来。

这部小说是略萨向他的文学偶像,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致敬之作,由此不难解释他在创作这部小说所采用的现代小说技巧。《城市与狗》也是略萨被称为“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的标志之作。在这部小说的前言中,略萨特别向对福克纳、福楼拜等他所钦佩的作家们致敬。

在小说《城市与狗》中,这座阴森森的军事学院有着很强的象征性。这座学院里,独断专横的教官具有强大而不可挑战的权威,屈服于教官淫威的学长们则通过“洗礼”(欺凌入学的新生)来获得他们的权威,这些“洗礼”通过各种侮辱性的行为来摧毁新生的尊严(如在脸上、身上吐口水、尿尿、打等等),而即使在同是受压迫者的新生之间也存在残酷的争斗与倾轧。

这个如同修罗场般的军事学院,以及小说人物眼中那座冷漠而悲凉的城市(利马),共同隐喻了当时军人独裁政府所统治下的秘鲁社会。这部小说一经面世,立刻挑动当政者的敏感神经,它出版不久便成为禁书。有资料称,当时的军政府就在略萨的母校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里,烧掉1500本《城市与狗》的秘鲁版。

对拉美历史的人文反思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它不只尖锐而深刻地体现秘鲁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反映出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面貌。

略萨创作的作品非常多,有些小说表现的是个人对于命运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比如《胡利亚姨妈和作家》《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坏女孩的恶作剧》等。另外一些作品,则更直接表现出他内心的反抗精神,以及对故乡所在的美洲大陆历史进行的反思与批判。

略萨长篇小说《绿房子》以丛林为背景,通过一家妓院的兴衰叙述了秘鲁北部的社会生活。(互联网)
略萨长篇小说《绿房子》以丛林为背景,通过一家妓院的兴衰叙述了秘鲁北部的社会生活。(互联网)

《绿房子》写的是秘鲁北部城市皮乌拉在由一个小城发展为现代城市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是如何混乱与充满暴力,而贪婪的冒险者们又是如何对森林里的原住民进行掠夺和剥削。《世界末日之战》这部小说,略萨则将视角从秘鲁国内延伸到拉丁美洲,写的是1896年巴西腹地的卡奴杜斯农民起义战争的故事,他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视角,客观而全面叙述了整个战争,让读者对政治、宗教和战争等进行反思。《公羊的节日》则是从不同角度讲述多米尼加共和国冷血独裁者特鲁希略的血腥统治与覆灭。

略萨被称为“结构写实主义大师”,不仅因为具有高超的文学写作手法,还在于他对受压迫的个人内心的关注,以及对整个拉丁美洲历史的人文反思。有评论认为,略萨的逝世标志拉丁美洲文学“黄金一代”的终结。在1960至1970年代,拉美文学曾以文学风暴席卷全球,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以及略萨的作品共同占据了一个时代。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写给略萨的颁奖词是:“他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演讲词中,略萨也提到文学对于个人的作用,特此摘录如下:“文学是对生活的一种虚假的再现,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在这座我们出生、穿越、死亡的迷宫之中引领我们。当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遭受不幸和挫折时,文学是我们的抚慰。正因为有了文学,我们才得以破解,至少是部分地破解存在之谜。”

关于略萨,还有太多的话要说,却不得不停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