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大地希声”音乐会由鼎艺团首席陈宏伟策划,精选五首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华乐室内乐作品,创作灵感源自宗教、说唱、曲艺、民歌与舞蹈,每首作品均具鲜明风格,展现作曲家的创意巧思,更体现华乐室内乐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对话。

胡瑜《唤·山歌》于新加坡首演,其情绪设计旨在展现由压抑悲伤,逐渐过渡至希望的心理历程。作曲家巧妙运用上行与下行音型,结合单拍子与复拍子的节奏变化,描绘出情绪的变化。演奏者对速度变化的精确掌握,有效诠释音乐中情绪的推进与转折。华乐室内乐八重奏《民俗三则》,作曲家杨勇将民间说唱与曲艺音乐的风格带入作品中,乐曲时而齐奏,时而共奏一条主旋律。音乐家们在乐句上的衔接极具默契,让不同音色体现出乐曲的“喜、悲、趣”三大情感。

“奏”与“演”的双重挑战

台湾青年作曲家蔡承哲的《大黑天》虽取材自古琴曲《离骚》与白族民歌《月下情歌》,不同于传统作品以素材为创作基底的手法,作曲家对音乐素材进行解构,并挑战华乐器的多样声响,将“大黑天”的多重化身转化为音乐的戏剧性元素,并以实验性手法贯穿全曲。此作品对演奏者而言,是一场关于“奏”与“演”的双重挑战,不仅要精准演奏,更要深刻展现仪式感与戏剧性。古筝演奏家郑怡雯在即兴掌握与音效表现上皆展现出色的功力。在唱颂与念诵的段落中,她与笛演奏家黄显行及阮演奏家黄炜杰相互呼应,营造出男声与女声之间的层次对比,为整体听觉经验增添丰富的色彩。

王辰威所创作的《巴龙舞》原为上海音乐学院委约的笙与钢琴作品,由钟之岳教授策划出版,笙演奏家曹然担纲世界首演。王辰威应鼎艺团委约,为此次音乐会改编“笙与室内乐”版本,由笙演奏家苏瑞杰精湛诠释出善与恶的对峙。乐曲将峇厘岛甘美兰的音阶及音乐织体,辅以变化节奏及音量,营造出戏剧张力,使听众仿佛身临巴龙的传说。此改编版本的配器技巧高超,巧妙利用华乐器的声响特质体现甘美兰的氛围。未来若能采用甘美兰的凸心锣,必定能丰富作品的音响层次与文化语境。

世界首演《几回回》板胡与华乐室内乐版

《几回回》原为声乐作品,后由作曲家周娟改编为板胡与钢琴版本,本次音乐会则为板胡与华乐室内乐编制的世界首演。作品以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及《东方红》为素材,旋律自然流畅,展现出作曲家对民间音乐语汇的高度掌握。在编曲技法上,周娟大量运用多声部结构,使音乐织体更为丰富。此次演出,板胡演奏家胡瑜以音色淳厚圆润的演奏风格,精确掌握左手滑音与垫指技法的力度与张力,与室内乐团的协奏,既融入整体音响,又不失板胡作为地域性乐器具有穿透力的独特声响。

此场音乐会曲目多元,既有凸显传统民乐声响的作品,亦包括在音色、结构与语汇上突破传统框架、展现创新精神的创作。鼎艺团音乐家对于作品声响与音乐意境的细腻掌握,成功拓展了听众的“耳界”,达到“大地希声”之提升观众对于华乐室内乐多重声响感知经验的宗旨。

(作者是南洋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