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认知中,科学与艺术代表着理性与感性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然而在本地作曲家许美端看来,它们本质上是世间万物的一体两面。她以物理理论为创作灵感,用电容器、陀螺仪等仪表发明新乐器,并与设计师共同构建可聆听与体感的展览空间。2023年,她与本地设计师蔡汶霓及来自阿根廷的工业设计师玛吉欧(Gustavo Maggio)共同创作的“Blooms”,在欧盟委员会发起的“S+T+ARTS”(科学、科技与艺术)倡议竞赛中获奖,2025年5月将在德国柏林首展至6月,并于10月移展至意大利米兰。
许美端现任新加坡艺术大学南洋艺术学院跨学科学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跨学科艺术的教学与实践。她最早的相关创作可追溯至2006年,当时受英国安格利亚室内乐团(Chamber Orchestra Anglia)之邀,为一场主题为“音乐的数学”的音乐会创作室内乐作品“Fors”。作品灵感来自流体动力学,她尝试将科学现象转译为声音结构,以音乐为媒介,引发观众对复杂且富于想象力的科学理念进行感知与思考。
多媒体创作源自弦理论
2010年,许美端创作的多媒体作品“On the String”于新加坡艺术节首演,灵感来自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她说:“我对弦理论中所提出的‘一维弦’作为宇宙基本构成单位的概念深感着迷,不禁想象:如果宇宙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一根超大竖琴上的弦,那演奏出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子?”
以此为出发点,她设计了“The Corridor”和“The Canopy”两件声音装置作品,并为琵琶、大键琴和14位弦乐演奏者作曲,尝试将弦理论翻译为声音的三大参数:音色、时间与空间,借助65个扬声器,在演出现场营造出声音在空间中流动的沉浸式感官体验。
“The Canopy”装置在此后数年不断发展,先后于2011年英国哈德斯菲尔德(Huddersfield)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及2013年加的夫(Cardiff)世界舞台设计展中展出。许美端与玛吉欧随后将其演变为一件独立装置/乐器,并结合自己的姓氏“Koh”与希腊语“nomos”(意为规则)命名为Kohnomos。
在暗物质声景中航行
Kohnomos可独立作为一件声音装置曾于2022年展出,亦可作为演奏乐器使用:它由一根约四米高的钢管和三条富有弹性的弦臂组成,顶部装置陀螺仪,可感应人体动作并触发声响。作品灵感来自暗物质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宇宙的绝大部分由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Kohnomos的外形近似桅杆,营造出“人在暗物质声景中航行”的意象。她正为这件新乐器创作一部协奏曲,由英国伯明翰当代音乐团(Birmingham Contemporary Music Group)委约,将于2027年首演。
许美端说,无论弦理论还是暗物质,都是试图解释宇宙的理论体系,带有高度假设性,而这为她提供了丰沃的想象土壤。“我阅读大量文献,与科学家交流探讨。但我并不是在宣讲科学,而是将其作为声音创作的灵感来源。回顾历史,科学与艺术始终齐头并进,就像文艺复兴时期辉煌的绘画艺术离不开透视法和解剖学的发展。”
2022年,欧盟倡议项目“S+T+ARTS”发起公开征件,围绕“未来城市的声音景观”主题展开合作,通过人工智能与扩展实境(AI与XR)技术,打造沉浸式城市声响体验,邀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科学家与工程师跨域共创。“Blooms”的设想预案,2023年入选该计划艺术驻留项目。
借助传统乐器建构声景
“Blooms”融合声音、视觉、触觉与科学展示,以“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为核心主题——这一因水体中氮磷过剩而引发的微藻爆发现象,正日益威胁海洋生态与人类健康。作品通过VR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水域,体验一场从单细胞漂浮、几何聚合到爆发蔓延的感官之旅。展览现场分为三大区域:入口区展示藻类标本与科学数据、主展厅为虚拟现实空间,并设有显微观察站,可实时观看活体藻类样本。
在“将科学音乐化”的命题下,许美端借助传统乐器建构声景:运用中国笙与弦乐的色彩营造下潜入水的氛围;通过提琴的击弓(col legno)、拨奏(pizzicato)、近琴马奏法(sul ponticello)等多样技法,刻画硅藻与甲藻的几何细节。她刻意避用合成器的电子音效,而是以笙、铃、锣等原声乐器保留音色的真实质感,并有音乐家在现场演奏。
许美端说,以“Blooms”为代表的跨学科、跨媒介艺术,正是当代社会运作的缩影:“社会问题从不属于单一领域,唯有多元专业共同参与,才可能构建解决方案。”她强调,真正的跨领域合作不能是形式上的拼贴,而是各领域专才协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贡献:“你在本领域的素养越深厚,越能为共同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