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京剧经典中的经典,《红鬃烈马》想必是首屈一指的。这出大戏自从问世后,就久演不衰,各地方剧种中屡有移植之作,影视剧也曾多次改编其故事,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最近观平社倾力排演《红鬃烈马》上半部,新章未竟,却已见风骨。
薛平贵和王宝钏的虚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贵为相府千金王宝钏抛绣球选婿,心属潦倒乞丐薛平贵。为此不惜与嫌贫爱富的父亲三击掌断绝关系,毅然随心上人投奔寒窑。薛平贵驯服红鬃烈马,投军远征。王宝钏则孤守寒窑,苦熬光阴……
自去年得知新加坡平社将排演全本《红鬃烈马》,便一直惦记着这桩本地戏曲界的“大事”。说是“大事”,是因为此剧原本十三折,情节起伏,人物众多,行当齐全。平社由票友和戏曲爱好者组成,想要把它搬上舞台,绝非寻常小事,自然引人期待。
观众有观众的期待,平社也有平社的挑战:排演大戏,训练、场地、时长皆是挑战。平社对此亦有妙策,把整出戏分成上下两部,分别于4月和11月上演,既卖关子吊观众胃口,又为演员争取更多排练时间。
此外,为迎合现代观众的观剧习惯,编创团队查阅资料,借鉴经验,删减了部分冗长的交代情节,调整唱腔,如将西皮慢板改为原板,将整场演出时间有效压缩至三小时以内。
显眼变化是融入舞蹈元素
除了情节和唱腔的更动以外,这场演出最显眼的变化是在开头和结尾都融入了舞蹈元素,且巧妙地与剧情结合,增强了整体的舞台感。
演出伊始,便置身梦境。薛平贵一袭红衣上场,与闺中小姐王宝钏浪漫相会,几位挥舞水袖的舞者环绕其旁,烘托出虚幻柔美的氛围。这一段的灵感来自《花园赠金》中王宝钏的一句唱词“昨夜晚一梦甚稀奇”,将奇梦具象化,巧妙铺垫了二人相恋相依的情节。
而在《探寒窑》之后,王宝钏修书托鸿雁传递。几位舞者自台侧鱼贯而出,双臂舒展如翅,仿佛鸿雁随风飞舞,最后衔着书信远去。虽然舞蹈的服饰与动作较传统戏曲略有距离,整体舞台效果不如开场一段自然,但较之传统戏中由老生手捧道具大雁的处理,这种鸿雁舞无疑更能为现代观众所接受。
演出前的创意亦令人耳目一新:由剧中原本在《彩楼配》中登场的两个丑角门官与老路人,担当开场词,以插科打诨的方式自然介绍剧情、表演团体与嘉宾,顺带提醒剧场礼仪。二人台风稳健,语言风趣,配合默契,带着浓浓的相声韵味,使观众迅速入戏。
不同演员扮同一角色各具风采
不同演员扮演同一角色,各具风采,层次分明。《彩楼配》中的崔妍进入平社还不足一年,已能几乎独挑一出,扮相端庄,嗓音清亮,气质中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三击掌》中的任伟辰依然唱作并重,与饰演王父的水江天对戏时,眉眼细腻,体态传情,展现女儿的矛盾心绪。薛平贵一角,前两场由小生刘伟嘉出演,扮相俊朗;《平贵别窑》中则换为武生出演,既符合剧情推进,也映照出人物成长轨迹。
《探寒窑》一折中,李进慧与谭志君两位资深社员的母女对戏,唱腔已动人心,若在眼神交流与互动上更加细致,情感表达或可更上层楼。而《平贵别窑》因篇幅所限,忍痛删减了部分情感渲染,王氏的不舍之情溢于台上,平贵一方的别绪则略显收敛。
谢幕时,满台演员齐聚,观众能真切感受到平社对这台新编老戏倾注的心血。耄耋之年的洪嘉懿老师跑上台时,精神矍铄,活力十足,也许这正是戏曲人所独有的精气神。此番排演,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平社对自身底气与担当的磨砺。老戏新排展风骨,鸿篇未竟尤可期。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