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镜框舞台为边界,聚舞坊全新制作《舞。宫。格》以九宫格舞台装置,探索舞蹈与多种艺术形式交汇的可能,打造一场多感官艺术盛宴,让观众仿若逛展览般观赏演出。

《舞。宫。格》以舞蹈为核心元素,与九种艺术载体交织融合,发生碰撞,形成一幅艺术九宫格。九种艺术载体分别是戏曲、音乐、戏剧、摄影、娘惹服饰、装置艺术、多媒体设计、马来偶戏和书法,希望能共同激发创作的无限可能,也为其他不常出现在舞台上,而往往退居幕后的艺术形式提供展演平台。

营造走入展馆之感

聚舞坊艺术总监蔡适吉受访时说,《舞。宫。格》时长约75分钟,分为三个演出环节,第一部分约15分钟,会将演出空间设置为井字棋般的格局,分别展演不同的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仿若逛艺术展的观赏体验。例如音乐方格搭配手机应用,让观众互动,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多媒体方格则捕捉动态,生成影像。第二部分,演出邀请观众入座,而舞者翩翩起舞,每次三组进行。

舞者的动律奏出独特音律,以创意形式诠释艺术情感。(聚舞坊提供)
舞者的动律奏出独特音律,以创意形式诠释艺术情感。(聚舞坊提供)

蔡适吉说:“(本作)起初的概念是希望用另一种思维看待表演空间,因此走一种碎片化风格,而不是跳一出完整舞剧。一开始给观众营造走入展馆的感觉,每个格子展示一份作品,所谓的舞台和表演者不动,但观众却是流动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动线走走停停。”

在舞者身上设计娘惹服饰

蔡适吉也提到,《舞。宫。格》作为“华彩2025”的演出节目之一,希望在各种艺术的碰撞中发掘新加坡的本土认同,娘惹元素正是一例。本次演出与本地卡峇雅与珠绣设计师、《小娘惹·翡翠山》服装设计师黄俊荣合作,届时由他在跳动的舞者身上设计娘惹服饰。

延伸阅读

为《小娘惹之翡翠山》打造60余件卡峇雅 黄俊荣借针光线影暗示女角命运
为《小娘惹之翡翠山》打造60余件卡峇雅 黄俊荣借针光线影暗示女角命运

“设计往往更像幕后花絮(behind the scenes),我们希望能让观众看到它活灵活现的面貌。”

除了戏剧方格《新加坡河的流淌沧桑》,戏曲方格《梦会粤韵》,书法方格《舞象》等华族文化相关的跨域合作,《舞。宫。格》这回还将和马来偶戏艺术工作者法里德(Mohammed Fareed Bin Mohammed Salim)合力呈献《舞动的偶》。这是一场偶戏与当代华族舞的跨界融合,由木偶的雕塑感与舞蹈的流动性交汇,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木偶不单纯是受到操控的道具,而象征着生命、情感与命运。

当代华族舞与马来偶戏相遇时,木偶的雕塑感与舞蹈的流动性交汇。(聚舞坊提供)
当代华族舞与马来偶戏相遇时,木偶的雕塑感与舞蹈的流动性交汇。(聚舞坊提供)

舞者穿梭互动艺术装置

演出将以“舞蹈 x 装置艺术”作结,由美国/台湾舞蹈家林坤阳的编舞作品《火的洗礼—觉醒》结合翁子彦的装置艺术作品一同呈现。

林坤阳接受《联合早报》越洋电话采访时说,在发想创作概念时,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带给观众全新事物,同时保留传统。他过去和聚舞坊合作之初,就被舞团创办人严众莲重视礼仪的教学模式打动。新加坡作为一个不断前进的现代国家,又在一些细节处坚守着中国大陆、台湾等地愈发少见的传统或礼俗,这些都是这次参与《舞。宫。格》时,常在他脑中盘旋不止的思考。而这部作品又不局限在传统舞台,以多元艺术形式交织融汇而成,林坤阳思索的恰恰是怎么留白。这支舞的核心意念是:愿凤凰的觉醒成为克服逆境和挫折的隐喻,让人们充分拥抱生活。翁子彦则提到,装置艺术称作“Whisper from the Woods”,以森林作为灵感空间,舞者可以在其中穿梭、互动。

《舞。宫。格》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华彩2025”的演出节目之一,购票可拨电至63347192。除了《舞。宫。格》,聚舞坊也将在5月17日和18日在华族文化中心广场1楼呈献免费演出《华彩。绽放》,集合聚舞坊艺术苑校年龄介于3岁到18岁的表演者,带来舞蹈、武术、快板和音乐等丰富多元的节目。表演场次有5月17日中午12时和傍晚5时,以及5月18日上午11时和下午3时。

《舞。宫。格》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多功能礼堂7楼
5月16日至18日,下午1时(星期天)、下午2时(星期六)、傍晚5时30分(星期天),晚上7时30分(星期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