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记者孙靖斐在《舞。宫。格》演出前是这么撰文介绍的:“不以镜框舞台为边界……探索舞蹈与多种艺术形式交汇的可能,打造一场多感官艺术盛宴,让观众仿若逛展览般观赏演出。”
看了聚舞坊的这场演出,我与她的观感很接近。
发挥中心舞台特色
演出是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多功能礼堂举行,舞台是一个临时搭建,高出地面约20公分的正方形木板平台,划成九宫格。舞台中间是木条与彩画纱布组成的五块活动布景,既有装饰作用,也可充作后台,演员能由此依需要进出不同格子面对不同方向的观众。
这个中心舞台的设计,只安排三面有观众,另一面则挂起两块荧幕,及时播放摄影师现场流动拍摄的表演视频,每个角落的观众便都有机会看到另一个面向的表演。此外,幕与幕之间,还会出现彩排的剧照。
这样的中心舞台演出,能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演区几乎没遮拦,乍看便一目了然,交流能更直接。不过,这种演出形式的缺点是,总会有部分观众没法子看到演员的脸部表情。然而,聚舞坊的编导这次却用心作安排,尽量不冷落任何面向的观众,除了安排演员走动,或在另一侧同时有另一场表演。此外,还常有舞蹈员在几个方格里来回舞动,真发挥“舞宫格”的效果。
由于这次演出的“剧情”连续性不强,我估计观众大体上都能看明白演出内容。
多种艺术载体相结合
《舞。宫。格》分三部曲,结合多种艺术载体,包括摄影、书法、音乐、马来偶戏、戏剧、戏曲、娘惹服饰、多媒体设计、装置艺术以及舞蹈,努力张扬不同群体聚合融汇的精神。其中,又以演出者的强项——舞蹈为核心实力,贯串全场,持续发挥魅力。
我最为娘惹服装的表演所吸引。他们穿上华丽服饰,穿梭九宫格,虽是走猫步,仍能配合舞蹈员的灵巧动作,自然展示娘惹服装的特色美感。
这也是一场偶戏与当代华族舞的跨界融合,由偶的雕塑感与舞蹈的流动性交汇,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两者或许还未能迸出火花,却已具有同时出席一场盛宴的难得情缘。我尤能感受到偶戏操纵者流露的对艺术的真挚与喜爱。
《新加坡河的流淌沧桑》有短剧的元素,在两位“身兼二职”舞蹈员的带动下竟还染上一点诗意。应该记上一功的还有在他们脚下流淌而过的驳船影像,是多媒体美术设计的贡献。
舞者迸发激情魅力
压轴的《火的洗礼——觉醒》,是装置艺术与舞蹈的合体,舞者偶尔也成为舞台装置的一部分,自然不突兀。不过,我在这场跳跃舞动不只25分钟的节目里,却是少有地对现代舞产生了感动。虽看不出舞蹈创作者寓意的浴火凤凰逆境求生的意志,却能感觉到聚舞坊当代艺团和青艺团舞者年轻结实的身材,如何在充满激情的鼓乐声中创造出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美感。回想起来,我能有这样的体会,应该与这次近距离平视的观赏条件有关。动起来,舞起来,显然是有希望创造奇迹的。
《舞。宫。格》自然还存在一些缺陷,有些艺术载体,如书法和二胡与舞蹈结合的表演似乎有点牵强。此外,作为一个串连式艺术橱窗的展示,免不了流于表面。然而,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其崭新构想和大量创意所绽放的魅力和光芒。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聚舞坊这次的演出,显然已展示了他们积极追求发展艺术的努力和实力。
(作者是退休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