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严肃文学的青年作家,青年,写字的人。

1992年出生的幸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接受采访的那天刚好是他33岁的生日。在自我介绍时,他最终为自己选择的身份是“一个写字的人”。他说:“我不是学院派出生,只是生活经历比较多,因此写作也是以社会历史类小说见长。”

在中国大陆影视发展的黄金年代,幸之混迹在影视圈,最开始是写剧本的脚本,后来也参与一些纪录片制作。“20岁出头的时候,年轻气盛,觉得这些古装电视剧拍得很蠢,非常失真;而且很多电视剧就是挂着不同元素的皮,本质还是在谈恋爱。我想我得写一部干碎他们所有人。”

2020年,幸之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雨无正》,不同于聚焦帝王将相的大多数历史故事,这部小说将主要视点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在一场充满阳谋诡计的风波中去挣扎、被摆布。由于作品的销量不好,幸之开始反思:“既然我的目的是想干爆所有商业作品,那我应该从商业角度去看待它们。我就写这么一本严肃文学、历史小说,完全没有意义。它不符合商业惯性。”

《雨无正》出版后,幸之开始转向网络平台,更接近市场,也更接近读者。他在豆瓣阅读上连载了《明末诡谲录》,获得了近20万的阅读量,又在哔哩哔哩网站(bilibili)注册了账号“幸之-写字的人”,用视频的形式与观众畅谈文学,顺便宣传自己的作品。

在这些工作、写字、做视频的过程中,幸之真正酝酿的作品是《钢锈》。幸之把《钢锈》定义成上个时代为主题的游乐园,“读者阅读这本书就相当于走进这个游乐园,去感受上一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去找上一个时代与今天的相似性,一种时代的轮回。所有的这些故事,如果硬要说就是一对两口子离婚了,一个孩子长大了,一些人发大财,一些人当大官,就是这么点事。游乐园中的所有故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过这些展现的故事时,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钢锈》以一座工业城市为背景,讲述一群普通人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奋斗的经历。(受访者提供)
《钢锈》以一座工业城市为背景,讲述一群普通人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奋斗的经历。(受访者提供)

《钢锈》的构思起源于2015年,那时幸之看了许多中国哲学、社会学以及市场相关的书,逐步构建对社会变迁更深刻认知。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和之后的生活经验,幸之逐渐丰满了《钢锈》的大纲,从真正开始落笔到完成,只写了八个月。经过三审三校,《钢锈》最终于2024年11月出版。

学习村上春树做职业作家

幸之认为,靠灵感写作不是成为一个作家的长期性选择。他在村上春树的自传里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职业作家:保持运动提供写作体能,训练自己每天固定时间完成写作。现在他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训练。“我会在动笔之前开始构思,可能会构思很久,最后到写的时候,人只是一部机器了,你坐在椅子上就可以开始写作。写的时候,从敲第一句话开始,自然而然就写下来了,水到渠成,没有卡壳的时候。因为你所有东西都已经构思完了,灵感只体现在作品中偶尔的灵光一现。”

在新加坡读中学

也许新加坡的读者并不熟悉幸之,但幸之已经很熟悉新加坡了。2008年,幸之跟随母亲的工作调动到新加坡读政府中学,没多久母亲又回到中国,幸之就住在寄宿家庭。房东是一个厨师,会做娘惹菜和各种咖喱。他常常请幸之品尝食物,后来每天带着中学生的幸之学习做饭。东南亚菜系的味道承载着幸之对新加坡最深刻的印象。

这次城市阅读节,幸之回到新加坡,以“社会性孤岛”为主题,分享他的经验与思考。什么是社会性孤岛?幸之这样回答:

“如果持续在一个生活的长轴线里面,人是会出问题的。假如你生活在新加坡,加班后你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在偏远的地铁站下车。地铁站很新、很亮,但里面没什么人。已经晚上10点过了,你虽然吃过晚饭,但还是有点饿。回家不知道干嘛,睡觉太亏,不睡觉又有点累。而你可以想象,明天大概还是要过这样的生活。就是这一瞬间会产生的感觉。我想讨论的就是这种感觉到底是怎么来的,它跟文学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通过文学把它干掉?”

▲社会性孤岛
主讲:幸之
6月28日(星期六)上午11时
Chamber,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
报名费:5元(赠送一张5元大众书局书券)
报名链接:go.cityreading.sg/cr2025_xz  

扫码报名参加文学讲座“社会性孤岛”。
扫码报名参加文学讲座“社会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