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为双胞胎之一,所有东西都是两个人共用共享。只有大提琴是我们各自拥有的,因此我从小就觉得大提琴对我来说无比珍贵。”
吴沛轩和哥哥吴沛祺是当今大提琴乐坛上一对传奇佳话。兄弟二人1984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父母皆来自马来西亚,自小一同成长,一起留学英国,直到2010年吴沛轩成功考取新加坡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吴沛祺目前则在皇家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
说来难以置信,已在新加坡生活15年的吴沛轩将首次在本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Cello Story”(大提琴话),用一把他最新购得,拥有300年历史的意大利名琴。
“我是一个不太热衷宣传,也没有什么商业野心的演奏者,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受邀参与别人的音乐会,从没主动筹办自己的独奏会。”吴沛轩说:“这次是受‘More than Music’之邀,与钢琴家好友冼思恩合作,音乐会曲目充满了我个人的情感和回忆。”
演奏影响至深的曲目
上半场的曲目包括福雷《挽歌》、舒曼《五首民歌风情小调》、圣桑《浪漫曲》和波佩尔的《匈牙利随想曲》。吴沛轩说:“这些作品都是我童年学琴时的重要曲目,《挽歌》和《浪漫曲》收录在我和哥哥拥有的第一张CD《大提琴的魔力》(Magic of the Cello)里,可以说是我们对大提琴的初恋。”
他说:“这些作品中有旋律优美的小品,也有技艺高超的炫技曲,几乎是每个大提琴学生都会接触的曲目。新加坡有很多琴童和年轻音乐人,我希望能与他们分享这些记忆,他们是新加坡音乐发展的未来。”
吴沛轩还回忆一则动人的故事。“《挽歌》是我9岁时,在阿德莱德参加一场大提琴比赛的曲目。我的老师耶兰(Barbara Yelland)是一名非常慈爱的爱尔兰女士,比赛前她带我去散步,希望帮助年幼的我理解一首挽歌所蕴含的情感。她对我说:你在台上演奏时可以在心里默想一个人,不必告诉我是谁。”
“那次演奏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让我第一次明白,演奏不只是拉对音符,而是讲一个故事,用情感打动人。那场比赛我赢得了冠军,但我从未告诉她,我在台上想的人就是她。如今她已不在人世,我想用这首《挽歌》来纪念她。”
与名琴的“定情之曲”
下半场吴沛轩将演奏法国作曲家弗兰克(César Franck)的《大提琴奏鸣曲》,这部作品也是他与最新购得名琴的“定情之曲”。
“去年10月,哥哥告诉我有一把戈弗里勒(Francesco Goffriller)制作于1725年的大提琴正在出售。拍卖证书上写着,这把琴曾是德国大提琴家米勒-肖特(Daniel Müller-Schott)的演奏用琴,曾用它录制了这首奏鸣曲。我在听了那段录音之后,决定买下它。”
吴沛轩说,戈弗里勒的大提琴在业内享有盛誉,他最敬仰的演奏家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也曾使用戈弗里勒的琴多年。“她原先演奏的是斯特拉迪瓦里琴(Stradivarius),在后来的演奏生涯中逐渐爱上一把戈弗里勒,最终购入为自己的常用琴。杜·普蕾曾在与著名弦乐杂志“Strad”的一篇专访中,讲述她如何爱上这把大提琴。”
他说:“米勒-肖特还特别联系我,分享这把琴的使用经验。他当年是个神童,我记得15岁那年他来澳洲巡演,我还特地去听他的音乐会。这是我第一次演奏弗兰克这部作品,从头开始学,很有挑战。”
辞去教职专注于自我
2024年步入40岁时,吴沛轩辞去在杨秀桃音乐学院的教职,将重心转向自我沉淀与修炼。“我在音乐学院教了14年,几乎没有真正放过一天假,即使周末也忙于教学。回头想来,年轻时的自己,为了还大提琴贷款、寄钱回家,担负起成年人的各项责任,却没能照顾好自己,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2025年2月,新加坡交响乐团首次到澳洲三城巡演,吴沛轩作为独奏家,与本地小提琴家蔡珂宜携手演绎勃拉姆斯的双重协奏曲,受到热烈回响,载誉而归。“这场巡演对我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新加坡,回到自己的家乡。”
“当你以独奏家身份登台时,观众并不知道你平常是乐团演奏员,他们不知道你每周都在演出、排新曲目,没有太多时间练独奏曲。”吴沛轩说:“事实上,独奏演出和乐团演奏所需的能量和技术完全不同,包括记忆力、专注力,还有承受聚光灯的勇气。所以我辞去教职,把时间还给自己,也专心准备巡演。我很自豪自己做出这个决定。”
如今的吴沛轩,每天清晨练瑜伽,闲时与朋友打麻将、喝咖啡,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他说:“我觉得保留那份童真的热情非常重要。我们拉琴,是因为我们喜欢音乐。如果我能一直把音乐当成一种爱好,而非任务,那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吴沛轩独奏会:Cello Story
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室
6月27日(星期五)晚上7时30分
票价:30元
购票链接:cellostory.peati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