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2024 / 25书选榜单(排名不分先后):

  • 邓宝翠《岁月无声》

  • 海凡《落香》(兼获“最佳书籍设计”)

  • 陆思良《双子星》

  • 李宁强《路过高梁田看见水尾塔》

  • 林恩和《我城华语》

  • 林艺君《新房客》(兼获“新人新书”)

  • 潘佩冰《路过江湖》

  • 王润华《橡胶树寓言》

  • 谢裕民《我的游离性遗忘》

  • 叶孝忠《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

  • 尤今《异乡的云》

  • 张松建《亚洲冷战与文学想象》

获选早报书选2024/25的12本年度好书。(李冠卫摄)
获选早报书选2024/25的12本年度好书。(李冠卫摄)

《联合早报》书选细则

书类:华文书籍,体裁不限,但以文学性及本地题材为主,包括翻译作品。

条件: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出版新书(根据版权页记录);不接受2024年1月1日前已集结出版之旧作的再版、修订版。

资格:凡新加坡出版社出版之华文书籍,以及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在新加坡以外出版的作品。为保持评选公正,初选与决审评委所著新书不受考虑。

2024 / 25早报书选一改往常惯例首次举行实体颁奖典礼,本届共收集87本书籍,经由《联合早报》编辑团队进行初选,21本入围决选。当中有六本小说,三本诗集,其余是非虚构作品,包括纪实文学一本,论书两本,旅游书写三本,散文集五本,王润华《橡胶树寓言》则集结散文、诗与论文于一体。

决选评委由作家何华、张曦娜与作家兼建筑师陈家毅担任。本届新设“新人新书”奖,由决选评委从决选作品中挑出,并且延续2023年书选设立“最佳书籍设计”奖,由陈家毅和漫画家刘夏宗选出。

鼓励新作者很重要

整体印象来说,陈家毅认为晋入决选的书中不乏佳作,他优先看重的是作品是否言之有物,具有新加坡在地性。他最希望达到的效果是鼓励新作者创作出具有原创性、新意象,像新冒出的小花一样具有潜力,如果是资深作者,希望看到作品寻求突破,而非老生常谈。“华文写作模式在新加坡非常式微,我认为这种鼓励作用很重要,新作品即使有沙沙石石,也无伤大雅。”他指出,入选的抒情旅游类作品多,但如果只是收录专栏文章,竞争力相对较弱。

张曦娜也同意在地性很重要,因为这是新加坡唯一华文主流报纸《联合早报》举办的书选,别具代表意义。但她认为,书选并非聚焦作家个人的文学评论,应以年度好书为标准,而非看作家资历。何华则从入选文类谈概况。本届书选入围散文较多,他认为散文不能八面玲珑,必须自带棱角和观点;若是小说,应该具有小说味,不能直视平淡地讲故事。诗歌而言,他认为应该鼓励有潜力的年轻写作者。

入围决选的21本书,先由三位评审选出心目中的10大好书,第一名为10分,以此类推。凡是三位评审皆有投选的书籍即入榜单,分别有林恩和《我城华语》、王润华《橡胶树寓言》、张松建《亚洲冷战与文学想象》、海凡《落香》和林艺君《新房客》。何华认为,《我城华语》给新加坡人建立深刻的身份认同,《亚洲冷战与文学想象》史料与理论并重,拓展了新马文学的研究版图,“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把史料上升到学术的能力,对亚洲文化冷战有深刻的书写,勾勒出20世纪中期南洋文学的风云变幻,打通了新马与中国大陆、香港、印尼的文学空间。”英雄所见略同,三人认为《橡胶树寓言》以诗、散文和论文,围绕作者经营已久的“橡胶树”意象,书写动人。

谈及海凡《落香》,张曦娜评价,文字能力是散文的基本要求,而题材如何读者产生触动和启发,至关重要。这本散文集的取材与众不同,涵盖马共山林,因此占了优势。何华补充,《落香》中写木薯、沉香和象牙等,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给作品加了分。

新人新书《新房客》大胆自剖

林艺君《新房客》作为新人新书,何华看来作者借着本书大胆自剖,用笔极狠,对她寄予厚望。这本诗集让陈家毅联想到西西的身体书写,例如《哀悼乳房》。张曦娜则从这本诗集看到她文学创作的潜力,认为取材和文字方面都蕴含文学潜能。

有三本旅游书写入围决选:叶孝忠《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尤今《异乡的云》和李宁强《路过高梁田看见水尾塔》。陈家毅评价《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的编排讨喜,许多新加坡人可能周游列国,对邻国马来西亚反而不熟悉。本届入围的众多旅游书中,他认为这本比较出挑。张曦娜则认为《异乡的云》是作者远赴非洲的亲身体验。比起网上资料,她透过自己的双眼看西非,相较之下视野更开阔,虽不直接以“旅游指南”面貌示人,却有效透露旅游信息。

这三本著作都采取图文并茂的创作方式。而在何华看来,《路过高梁田看见水尾塔》的摄影为全书加分,他与张曦娜都认为,李宁强停笔多年,本书是他沉潜多年的创作,文字老练诚恳。

其余入选作品有陆思良《双子星》和谢裕民《我的游离性遗忘》。何华特别以《双子星》的“非游记”一辑为例,认为这本散文集的文字和视野都好,张曦娜也同意书中一些篇章耐读。而相较其他体裁,特别是诗,本地华文小说创作较少,何华认为《我的游离性遗忘》作者使用了新的小说写法,展现了突破,也顾及情感描写,他认为书选应该有小说入选。

沈倾掞《目睹基辅之兵临城下》和邓宝翠《岁月无声》,一个反映俄乌战乱,一个记录冠病疫情,在陈家毅看来反映了当下困境。他认为《目睹基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生活环境安稳的新加坡人居安思危,有潜质发展为仿纪录片的电影。张曦娜与何华则认为本书以日记体写就,属于比较零碎的记录,且已是两三年前的资料素材,带来的感动和启发不多。

艾禺短篇小说集《有熊出没》、潘佩冰武侠小说《路过江湖》和夏元格诗集《半径》,后两者都是新人新书。陈家毅认为,本地武侠小说很少,较具代表性的,是温瑞安早年在《蕉风》等文艺杂志发表武侠小说作品。“虽然作者是女性,但描述的内容很阳刚,行文易读,具有起承转合。”希望鼓励年轻人继续创作,他给《路过江湖》投了票。

评委经过讨论,认为本届书选遴选时长比以往更长,涵盖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的新加坡出版,同意本届选出12本年度好书,比以往多两个名额。

最终获选作品中,有三本小说,三本旅游书写,两本散文集,一本诗集,两本评论,以及综合类的《橡胶树寓言》。

最佳设计《落香》恰到好处

谈到最佳书籍设计,陈家毅认为城市书房出版、黄凯德排版设计的《新房客》《半径》和《路过江湖》,能以一套三本的形式来看,如英培安早期诗集的风格,看得出有一番作为,唯独缺少一些整体性。刘夏宗则提到,从书本设计的角度来说,书本放在手上的份量、重量要恰到好处,甚至跟纸张厚度。他说:“《落香》顾及到这些细节,封面纸质的感觉,这本书会是他喜欢带在身边的书,内容也言之有物。”

虽然没有太标新立异的视觉效果,但两位评审都同意选《落香》作为最佳书籍设计。

早报书选 2024/25 年度好书

《岁月无声》小说改编自同名短片,曾在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和新加坡华语电影节上放映。(龙国雄摄)
《岁月无声》小说改编自同名短片,曾在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和新加坡华语电影节上放映。(龙国雄摄)
邓宝翠认为,《岁月无声》短片和小说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创作形式,它记录了疫情加速数码化后,带来的洗牌和断层效应。(档案照)
邓宝翠认为,《岁月无声》短片和小说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创作形式,它记录了疫情加速数码化后,带来的洗牌和断层效应。(档案照)

《岁月无声》
作者:邓宝翠
出版:新加坡教育部、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Irene Films、城市书房联合出版

简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一篇无法刊登的文章; 一趟无法改期的探访; 一个无奈却动人的秘密。独立导演邓宝翠短篇小说《岁月无声》,改编自同名短片,曾于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与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放映。

作者感言:同名华语短片本来受到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委托制作,制作时碰到疫情封城,面对拍摄人数限制等,拍摄场所又在疗养院这类高危场所。后来再以文字形式推出,弥补了拍摄短片时的缺憾,也希望短片和小说能以两种媒介、独立存在的视角来看。另一方面,疫情其实加快了数码化的脚步,很多人似乎也在过程中被洗牌、淘汰了。《岁月无声》正是希望捕捉这群还生存着,却被淘汰的群体。

学者高嘉谦形容《落香》是“华文写作对岛国与半岛的另类馈赠”。(龙国雄摄)
学者高嘉谦形容《落香》是“华文写作对岛国与半岛的另类馈赠”。(龙国雄摄)
海凡认为,勇敢尝试走出本地场域,步向海外,有利于新华文学发展。(档案照)
海凡认为,勇敢尝试走出本地场域,步向海外,有利于新华文学发展。(档案照)

《落香》(兼获“最佳书籍设计”)
作者:海凡
出版:季风带

简介:《落香》铺展马共山林剪影、南方草木生态、岛与半岛的文学轨迹,海凡以质朴优雅的文字,博览珍视的人事物及景致,记忆在岁月浸润下得以安放,莫失莫忘。

作者感言:《落香》对我的个人意义,是把海凡和辛羽两个身份结为一体。另外,《落香》既不在新加坡,也不在马来西亚出版,而是在台湾,这也是新华文学的一种出路,不局限在本地场域,而应尝试走出去,这也反映新加坡的国际化特质。

《双子星》记述作者多年游历中,触动心绪的每个瞬间,包括旅游、音乐、片段的思绪和感动,化为精炼文章。(龙国雄摄)
《双子星》记述作者多年游历中,触动心绪的每个瞬间,包括旅游、音乐、片段的思绪和感动,化为精炼文章。(龙国雄摄)
陆思良凭借《双子星》入选早报书选,倍感荣幸。(作者提供)
陆思良凭借《双子星》入选早报书选,倍感荣幸。(作者提供)

《双子星》
作者:陆思良
出版:秀威资讯

简介: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上海,到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首届名牌大学毕业生,再到走出中国,陆思良将走遍世界的感悟,凝聚成这本文集。

作者感言:能够入选“早报书选”,感到很荣幸。十分感谢进行初审工作的《联合早报》副刊编辑部。作为书本的作者,也要向出版社的编辑与相关人员、以及读者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我会更加努力地思考和写作,以报答各方面给予我的厚爱。再次谢谢。

《路过高梁田看见水尾塔》收集了李宁强的精选专栏作品。(龙国雄摄)
《路过高梁田看见水尾塔》收集了李宁强的精选专栏作品。(龙国雄摄)
李宁强认为,从摄影角度写人生的看见和体悟有点另类,创作道路上也相当寂寞,书选肯定了摄影搭配文学的创作形式。(档案照)
李宁强认为,从摄影角度写人生的看见和体悟有点另类,创作道路上也相当寂寞,书选肯定了摄影搭配文学的创作形式。(档案照)

《路过高梁田看见水尾塔》
作者:李宁强
出版:高艺出版社

简介:作者原来经营图文专栏《心景框》,本书摘取其中百篇,像泡一壶茶:煮煮泡,斟酌品茗,回味再三,如今茶未凉,茶香依旧,等待在静谧安定的人生时光中,再体会出一些味道。

作者感言:对于一个曾经半途停笔三十多年,再借摄影重拾文字创作的人,第一次入选“早报书选”,感触特别深。《路过高粱田看见水尾塔》是我的第十本书,收录百篇刊载在《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的《心景框》专栏文章,依然秉承一文一图的创作路线,只是文字篇幅从两三百字增加近千字。从摄影角度写人生的看见和体悟有点另类,创作道路上也相当寂寞,谢谢评选们给予肯定,让摄影配合文学创作找到一席之地。

《我城华语》从熟悉不过的日常用语切入,谈新加坡华语的前世今生。(龙国雄摄)
《我城华语》从熟悉不过的日常用语切入,谈新加坡华语的前世今生。(龙国雄摄)
林恩和认为“早报书选”能鼓励写作者创作更优质的作品。(档案照)
林恩和认为“早报书选”能鼓励写作者创作更优质的作品。(档案照)

《我城华语》
作者:林恩和
出版:长河书局

简介:在我城,华南方言、国语白话文与巫语英语共生演化,自然会结出奇葩异卉。林恩和以敏锐的眼光、饱满的桑梓情怀,从我们熟悉不过的日常用语切入,谈新加坡华语的前世今生。

作者感言:在多媒体、电子书比较盛行的时代,《联合早报》以书选突出优秀的纸媒作品,推动深度阅读风气,能鼓励更多作者,写出更好的作品。

《新房客》兼获本届书选新设组别“新人新书”。(龙国雄摄)
《新房客》兼获本届书选新设组别“新人新书”。(龙国雄摄)
林艺君认为文字可以在历史的洪流中,为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档案照)
林艺君认为文字可以在历史的洪流中,为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档案照)

《新房客》(兼获“新人新书”)
作者:林艺君
出版:城市书房

简介:诗集收录现代诗72首,以组诗、短诗和闪现诗,组成有血有肉的意象,并通过求学成长的经历,探索个人与历史、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重新思考身份认同的复杂和多元性。仿佛成为了诗,身份才不会轻易消失。

作者感言:非常感谢“早报书选”以及决审评委给予的肯定,这是一份庞大且充满意义的工作,让我这样的新人写作者备受鼓舞和感动。同时也很感谢城市书房一路上给予的帮助,孵化了这本新书。

我经常会反复思考写作于我的意义,再成长一些,我开始从“自恋”的写作者跳脱出来,开始思考文字于国家、社会和人们的意义,我想这个奖项在很大程度上,更加肯定了这一点。

这次因家事缺席颁奖典礼,无法现场与文字前辈、评审和朋友一一道贺与交流感到遗憾。但人生好像总是如此,我们总会缺席一些当下重要的时刻,还好我们有文字,为我们记录下一些时刻,还好我们有文字,可以在历史的洪流中,为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生命总会缺席一些片刻,但文字的思想从不会停止跳动的脉搏。

再次感谢主办方以及读者对这本书的信任。谢谢!

《路过江湖》是本地近年少见的武侠短篇小说集。(龙国雄摄)
《路过江湖》是本地近年少见的武侠短篇小说集。(龙国雄摄)
凭武侠小说获选的潘佩冰说,若能被铭记一句,这江湖便不虚此行。(档案照)
凭武侠小说获选的潘佩冰说,若能被铭记一句,这江湖便不虚此行。(档案照)

《路过江湖》
作者:潘佩冰
出版:城市书房

简介:15篇武侠短篇小说,由十教九流的江湖中人——神算、道士、戏法师、杀手、神医、刽子手等,勾勒出广阔的江湖面貌,带领我们直探内心深处最痛快的人性。

作者感言:谢谢“早报书选”的肯定。谢谢城市书房,让更多新人有机会被大家认识。江湖虽喧嚣,终究只是过场,真正书写的是人心深处的光影与梦想。若你读懂了哪一段,或许我们早已在无声处遭逢。若能被铭记一句,这江湖,便不虚此行。

《橡胶树寓言》围绕“橡胶树”意象展开,包括诗、散文和论文。(龙国雄摄)
《橡胶树寓言》围绕“橡胶树”意象展开,包括诗、散文和论文。(龙国雄摄)
在王润华看来,橡胶树是本地作家很好的写作主题。(档案照)
在王润华看来,橡胶树是本地作家很好的写作主题。(档案照)

《橡胶树寓言》
作者:王润华
出版:南方大学学院、⻢华文学馆联合出版

简介:橡胶树始终是王润华文学想象拥抱最紧最深南洋书写的母题。从散文与诗歌开始,作者接着把橡胶树变形记的书写,与白人的殖民书写作超连结,与后现代与后殖民各种理论错综复杂连结在一起,发展出一系列学术论述。

作者感言:橡胶树对本地作家是很好的主题,在政治上,它蕴含殖民地的意义,尤其和紧急状态下华人生活有关。我家里有橡胶园,和橡胶园共同度过悠长岁月,从事学术研究后也经常分析关于橡胶树的创作,从本地作家到英国作家毛姆,论文和个人创作都收录在本书。

《我的游离性遗忘》是本届书选唯一获选的长篇小说。(龙国雄摄)
《我的游离性遗忘》是本届书选唯一获选的长篇小说。(龙国雄摄)
谢裕民继2024年以非虚构作品《不确定的国家》入选后,2025年再以长篇小说《我的游离性遗忘》入选早报书选。(档案照)
谢裕民继2024年以非虚构作品《不确定的国家》入选后,2025年再以长篇小说《我的游离性遗忘》入选早报书选。(档案照)

《我的游离性遗忘》
作者:谢裕民
出版:时报文化

简介:时代狂潮已平息,但在巨大的悲痛下,人们为防卫创伤,刻意遗忘过去,导致个人意识认知遭破坏,遗忘自己的身分。小说书写南洋左翼与“左二代”生命经验的游离聚合。

作者感言:时代是无情的。历史是健忘的。理想是天真的。现实是残酷的。记录是必要的。书写是无力的。感言是陈旧的。

马来西亚虽是邻国,却有许多陌生新奇处等待发掘,《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以一个新加坡人的角度探寻马来西亚。(龙国雄摄)
马来西亚虽是邻国,却有许多陌生新奇处等待发掘,《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以一个新加坡人的角度探寻马来西亚。(龙国雄摄)
自从《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出版,许多人告诉叶孝忠,去旅行时都会带上这本书,这让他很开心。(档案照)
自从《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出版,许多人告诉叶孝忠,去旅行时都会带上这本书,这让他很开心。(档案照)

《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
作者:叶孝忠
出版:𨑨迌出版

简介:无法算清究竟到过马来西亚多少次,叶孝忠以一个新加坡人的角度,写喜欢的三号公路,写热爱的、少人踏足的小镇,写度假放空的蔚蓝岛,写寻找猫山王家乡的过程……一一记在书中。

作者感言:《我给新加坡写了一本马来西亚》写完后,比较开心、惊喜的是,很多人都告诉我他们会带着这本书去旅游,比如到相对陌生的“三号公路”。对写书的人来说,是意外惊喜。

《异乡的云》收录尤今70篇游记。(龙国雄摄)
《异乡的云》收录尤今70篇游记。(龙国雄摄)
尤今说,游记是她思想与心灵在异乡行走的美丽印记。(档案照)
尤今说,游记是她思想与心灵在异乡行走的美丽印记。(档案照)

《异乡的云》
作者:尤今
出版:八方文化创作室

简介:“我是一片云,云游四方时,不时与异乡的云邂逅。”《异乡的云》收录尤今畅游亚非的70篇游记,记录了云和云的故事。异乡的云,就像一个个透视镜,让我们更解我们的足履之地。

作者感言:书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的灵魂;而阅读,则是人与城市之间深层的心灵对话。蓬勃的阅读风气,能塑造一个国家优雅的精神气质。早报主办的“年度书选”,犹如一盏聚光灯,将大众的目光引向本地作家的最新力作,在无形中激发了阅读的热情,滋润了文学的土壤。

本届入选的作品在内容上百花齐放,充分展现出本地写作者旺盛的创作力与多元的思想面貌。八方文化创作室为我出版的游记作品《异乡的云》,有幸入选“2024/25早报书选”,至感欣喜。对我而言,旅游从来不是吃喝玩乐的代名词——万水千山藏哲思,丈量土地长智慧。游记,是我思想与心灵在异乡行走的美丽印记。

《亚洲冷战与文学想象》纵论冷战时期的南洋文学政治,拓展新的学术研究版图。(龙国雄摄)
《亚洲冷战与文学想象》纵论冷战时期的南洋文学政治,拓展新的学术研究版图。(龙国雄摄)
张松建期待以亚洲文化冷战的主题,与学术界进行对话。(档案照)
张松建期待以亚洲文化冷战的主题,与学术界进行对话。(档案照)

《亚洲冷战与文学想象》
作者:张松建
出版:秀威资讯

简介:本书纵论冷战时期的南洋文学政治,以及其与中国大陆、香港千丝万缕的关系。勾勒20世纪中期南洋文坛风云变幻,以及政治、伦理及审美影响,发微钩沉,极富史料意义,理论建构自成一家之言。

作者感言:得知拙著获选早报年度书选,我十分高兴。学术研究是艰苦寂寞的事业,有幸得到关注和承认,令人欣慰。趁此机会,我要对《联合早报》副刊编辑部、决审评委、南洋理工大学、朋友和家人的大力支持,表达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五年内,围绕亚洲文化冷战这个主题,我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2024年在台湾结集出版。本书研究十位作家在南洋、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跨区域文学活动,观察他们如何回应冷战年代的重大问题,期待与学术界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