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马来西亚的蔡为仲,是新加坡少数专注于阮乐器创作与演出的音乐人。他不仅是䪭(ruǎn)乐房(RuanAtWorkz)的创办人,也是一位活跃的跨领域艺术实践者,擅长将传统器乐与跨文化表演、声音疗愈及当代叙事相融合,在本地艺术生态中走出一条极具个人特色的路径。从最早的独奏演出到如今筹备沉浸式声音疗愈的音乐剧场作品《移山》,他的艺术既根植于文化记忆,也不断试图与当代社会展开深层对话。

蔡为仲198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港口城市巴生,中学时期因学校华乐团招募团员,接触到阮这门乐器,由此开启音乐之路。2002年,他前往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深造,本科毕业后成为该校首位阮专业硕士生,并于2009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受友人邀请来到新加坡任教,原计划短暂停留,没想到一待就是十余年。

2015年,他创办䪭乐房并注册为慈善团体,致力于通过演出、教育、跨界合作与文化交流,推广传统器乐,探索传统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的延展性。他说:“我们设想的不只是一个演出团体,而是一个社群,一个可以汇聚创作、教学、交流的平台。希望阮不只是华乐人的内部对话,而是真正走出去,跟当代,跟世界接轨。”

用音乐推动心理健康

2017年,䪭乐房策划了一场小型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美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韩国等地的艺术家来新交流。他们分别擅长伽倻琴、甘美兰、声乐、电子音乐等,文化背景各异,理念多元。驻留期间,他们拜访了新加坡的湘灵音乐社与巴斯卡尔艺术学院(Bhaskar’s Arts Academy),举办了多场学校工作坊和社区演出,并共同创作出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原创作品。这次合作不仅拓展了蔡为仲对“传统”边界的理解,也奠定了他日后跨文化与多感官创作的方向。

蔡为仲主创的《夜行者》,结合华族阮乐、印度古典舞、潮剧老生与电子音效。(档案照)
蔡为仲主创的《夜行者》,结合华族阮乐、印度古典舞、潮剧老生与电子音效。(档案照)

受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华彩艺术节2021”的委约,蔡为仲主创推出作品《夜行者》,以古代“打更人”五更报时为灵感,将华族阮乐、印度古典舞、潮剧老生与电子音效结合,打造出一场没有对白却充满奇幻音声的多感官剧场体验。作品分为五幕,对应五更时段,在文化碰撞与节奏交替中,构成了一个超越语言的深夜世界。

2023年,他再次登上华彩艺术节舞台,带来原创作品《今后》。该作将故事设定在一个跨越时空的想象维度,蔡为仲饰演的“乐人”(Muso)、婆罗多舞者Sarenniya Ramathas饰演的“宁芙”(Nymph),以及粤剧演员王俊明饰演的“采风郎”,共同展开一段关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艺术对话。

三位表演者保留各自的文化传统,通过不同艺术语言表现角色性格与精神状态。蔡为仲说:“Muso情感受困,处于崩溃边缘,但在采风郎和宁芙的引导下走出困境。这是一段关于拉近幻想与现实的旅程,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扶持。”

除了华彩艺术节,蔡为仲也参与了华族文化中心的“艺术疗愈”计划,利用颂钵等声音疗法工具,开展音乐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公众活动。这一方向的探索,也延续在他后续的创作之中,包括即将登场的新作《移山》。

黄瑞燕(左)与蔡为仲不断磨合情感与节奏,寻找声音之间最自然的呼应与流动,展现音乐与故事的默契交织。(受访者提供)
黄瑞燕(左)与蔡为仲不断磨合情感与节奏,寻找声音之间最自然的呼应与流动,展现音乐与故事的默契交织。(受访者提供)

结构重组传统框架

《移山》是蔡为仲与说书艺术家黄瑞燕共同创作的剧场作品,作品前身是2024年新加坡作家节演出的《书·声·浴》。《移山》以传统寓言《愚公移山》为灵感,并根据新加坡早期移民群体的真实经历重构,在神话与记忆之间建立桥梁。

整部作品以一只“神鸟”的视角展开,描绘它穿越千山万水,最终飞抵新加坡早期充满泥泞与芒草的村落之中。那里没有高山,却有一位老人,在脚下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了第一步。不同于原作中对山川雪岭的描述,蔡为仲将“高山”转化为现代社会中看不见的阻力——代际压力、身份认同、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张力。

“我其实不太想把自己限定为阮演奏者。”蔡为仲说。他自认更接近“实验型创作者”,不断解构与重组传统框架,将音乐延伸至叙事、剧场、疗愈乃至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不只是形式上的跨界,而是在内容与思维上进行融合。就像新加坡社会一样,能够互相融合,彼此成就。”

移山
黑箱剧场
42 Waterloo Street S187951
7月11日、12日(星期五、六)
下午3时、晚上8时
票价:15元、30元
购票:shorturl.at/VQ4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