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头扎作、藤编技艺和马来宋谷帽制作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点?它们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工艺,却都面临着失传命运。“消逝中……:最后的聚集”通过音乐会形式,结合音乐与多媒体,探讨三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技艺在现今社会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消逝中……”系列曾探讨过龙窑、制香技艺及潮绣等的传统工艺。6月6日和7日迎来最终篇章,由鼎艺团驻团指挥黄德励统筹策划,邀请资深剧场导演蔡光明执导,文化研究学者杨佩华担任顾问。

作曲家沃森(Eric Watson)、陈裕婷与德西瓦(Alicia Joyce De Silva)围绕三项工艺创作全新华乐室内乐作品,并结合谢沁嬑导演拍摄的多媒体纪录片,以及手工艺人的现场展示,构成多媒体维度。三组手工艺人分别是狮头匠人黄宏强、马来宋谷帽制作师傅阿都瓦哈卜(Hj Abdul Wahab Bin Abdullah)和藤编工匠曾焕枢夫妇。

为了营造多感官体验,制作团队在场外举行小型展览,展示与主题相关的物件,让观众有机会触摸制作材料并了解制作过程。开场前,音乐厅内也播放与演出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

创作切题节奏略嫌慢

音乐会以一段旁白掀开序幕,概述了演出的意义与重点,但语言过于华丽且不够顺畅,使开场显得有点牵强。虽设有字幕辅助,仍建议改为更口语化的表达。三位作曲家拥有独特的创作风格,相信也正因如此,他们委以创作的主题都根据各自强项来分配。

每位匠人的故事以不同篇章开展,新晋作曲家陈裕婷运用现代风格,并加入传统舞狮节奏元素带出狮头的威武。德西瓦为马来宋谷帽制作谱写音符,将自己擅长的印尼传统乐器甘美兰(gamelan)融入创作中并亲自演奏。沃森则将昂格隆(angklung)融入优美的旋律中,为藤编技艺创作音乐。

若是一场纯粹的音乐会,三位作曲家的创作肯定是独立完整的作品,但放在这场演出当中则略显节奏缓慢,未能最有效地引领观众进入匠人们的世界。

视觉效果方面,由谢沁嬑拍摄的纪录片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描绘三组匠人的工艺及心路历程。舞台分成几个区域,乐团分坐大荧幕左右两边,舞台中间及右侧安排匠人在台上做示范,旨在让观众不单从预录视频中了解他们的工作,也能现场欣赏他们的手艺。

这样的设计本身富有意义,工匠们在舞台上为狮头和藤椅椅座加工,呈现出传统技艺的细腻美感。但由于观众席位高低、角度各异,未必能清楚看到舞台上的细小动作。我坐在中间偏前的位置,也只能隐约捕捉工匠们细微的手势。由于动作本就微小,很容易分散视觉与听觉之间的注意力。虽然现场设有镜头同步投影,但效果未尽理想。制作团队在设计类似桥段时,可多加考量不同观众的视角与观看体验。

一场结合音乐与多媒体形式的演出,考验的是创作团队的洞察力、艺术涵养及对题材的深入了解。与此同时,音乐和多媒体两者之间的平衡该如何拿捏?此系列已告一段落,乐见鼎艺团在每一场演出中都勇于接受新挑战,为观众搭建桥梁,走进传统技艺的世界里,在它们濒临失传之前烙印在记忆中。

这场音乐会由鼎艺团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合制作呈献,为“华彩2025”文化盛典节目之一。

(作者梁洁莹是本地作曲家)